发展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

06.05.2016  15:29

  编者按

  日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出台。 《实施意见》将中央精神与我省“三农”发展实际有机结合,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为主引擎,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这是“十三五”期间全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

  《实施意见》有哪些新的政策亮点?安徽日报邀请专家学者予以解读,并采访基层农业干部、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粮大户等,反映他们对“三农”发展的新期待。

关键词:效益

  夯实基础补短板,推广绿色增效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政策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建成46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 ”要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明确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解读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中低产田比重较高,是我省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也是增产潜力所在。 “十二五”期间,我省粮食连年丰收,但种粮效益有下降趋势。同时,高标准农田比例不高,许多地方靠大水大肥维持高产,效益不高。 《实施意见》提出建4670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可以说抓到了农业生产上的突出短板,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提升效益的重要举措,也传递出省委、省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信号。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结构。 《实施意见》提出稳定小麦和水稻生产,重点打造皖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优质安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这表明今后我省将着重引导各地找准资源禀赋这个“定位器”,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动效益提高。按照这一精神,今后我省将会把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投入向口粮、主产区集中,推动农业的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定友

  声音

  小岗人对农田水利的好处感触最深。我们处在江淮分水岭,易旱易涝,经常遭灾。现在村里流转的4300亩耕地集中整治成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而且高产。根据我的经验,同样的投入,高标准农田水稻比普通农田最起码多收200斤。现在土地租金高,承包地年租金每亩已经达到600元至800元,要有好效益不能总靠高投入,必须通过改造农田增产。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投入非常大,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

  ——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

  我们这里水稻收了以后,地一般要荒到第二年5月。去年底,我承担省农委的水稻-马铃薯轮作试点,在冬闲地试验种土豆。土豆到5月初就能收获,正好把茬口利用起来,不但增加效益,有利于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目前看土豆长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一亩效益能有近3000元。省里提倡搞轮作,发展种养一体,粮经套种,一方面希望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不然风险太大。另一方面要帮农民找销路,否则很容易陷入“种啥啥多”的圈子,效益很难提高。——潜山县油坝乡思迈农业公司负责人江海涛

关键词:绿色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政策

  《实施意见》围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出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明确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1560万亩。

  解读

  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实施意见》围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都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去库存”“降成本”的关键举措。在耕地上不但要坚守面积“红线”,还首次提出推进耕地的质量、生态保护,并在水资源和林地用途上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显示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生态保护的决心。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

  目前我省农产品整体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供给侧方面。 《实施意见》强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表明我省坚定树立“品质、安全”的农业发展导向。这不仅关乎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也是塑造安徽农业绿色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比如我省已开始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行动等,将推动农业生产走上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道路。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卫功奎

  声音

  我最关心的是省里文件讲到的农业生态保护。现在很多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厉害,全靠化肥、农药撑着,必须搞绿色生产了。前几年我就开始搞生态循环农业,秸秆喂牛羊,粪便做有机肥生产有机大米。但这个投入大、周期长,到现在项目搞一半放下了。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搞农业生产贷款难,全靠自己滚动发展太慢了。希望省、市能给一些含金量高的政策条件,支持我们这些大户搞绿色种植,搞生态循环农业。

  ——灵璧县种粮大户程仁岭

  从基层情况看,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的到位率并不高,一般农民不感兴趣,只有规模经营户才有动力。现在的相关技术、设备适用程度不高,不接地气,有些甚至是摆设。要真把投入品降下来,首先还是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或者发展社会化服务,给技术推广提供平台。希望农业科研部门多下基层,多了解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技术,推广一些好用、管用的技术。

  ——寿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戚士章

关键词:增收

多辟渠道,完善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政策

  《实施意见》提出“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区域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不仅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还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时注意“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解读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着独特的含义,包含现代、生态以及农业产业化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品牌引领、循环利用以及三产融合。当前,我省农产品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有限,急需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带动,从而提升农业产业效益。由于农产品副产物处于粗放利用的阶段,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效益流失,这就需要调动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商共建共享,加强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三产融合通过引进外部资本,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管理效能,但前提要保证农民是主体、农业是本体、农村是载体,享受到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崔宝玉

  声音

  由于“公司+农户+种植基地”已是普遍的形式,如今农业公司的优势在减弱,对农户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我们正在培育新的发展模式,比如公司旗下的同大科技园,主营业务就是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如育秧、机插秧、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等。目前,公司还是以生产种植为主,也做一部分初级加工。今后公司要逐步转型,将包含精深加工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做起来。在农业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希望政府能引导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安徽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詹铃铃

  4年前,我返乡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桃树,开展乡村旅游业,也算是赶上了“产业融合”浪潮。但是却遇到了难题:品种单一,花期短暂,难以持久吸引游客。于是我又开始种植葡萄。通过多元化延长采摘期,吸引更多游人。不过,要想做好一三产融合,农村的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长丰县陶楼乡桃树种植户吴张怀

  关键词:家园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

  政策

  《实施意见》就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确“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以大别山片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解读

  《实施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第二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等工程。要注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软环境”改善,要求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发展,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具体措施上,将着重抓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意见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转换,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农民享受到更优美的居住环境。

  ——省政府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张延明

  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实现全面小康发展大局。《实施意见》目标明确而且有举措有办法,要求切实加大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治理格局等,并实行最严格的脱贫攻坚考核督查问责,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省农委综合处副处长刘学贵

  声音

  过去我家这个村子条件差,卫生条件也不好。现在有了专职的清洁员,环境也整治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房屋建得乱。最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房屋,但很多村民觉得离耕地远,不方便,不愿意去住,还是自己盖。这一块要加强管理,如果能把几个村庄合并,规划建设新的中心村就好了。把基础设施都搞好,配套建设幼儿园、医院,通上燃气和自来水,加上农村本来环境空气就好,那咱农家人就有福了。 ——灵璧县种粮大户程仁岭

  作为贫困人口,我比较关注扶贫政策。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读书,全靠我一个人在村里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村里有专人联系帮扶我,也给了不少帮助。农村人返贫很多都是因为生了大病,国家要给更好的政策,不然一场大病没几家农民扛得住。从我家情况看,我希望能有技能培训的机会,掌握知识和技能,能找到一个稳定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就有望脱贫。 ——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吴夕娟

关键词:改革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落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政策

  《实施意见》围绕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落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方面,强调“认真执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粮食流通与精深加工转化,深化产销合作,消化粮食库存”。在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方面,“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逐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等。

  解读

  执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也是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应引导省属企业参与到政策性粮食收储中来,拓宽收购渠道。目前,有条件的地区也开始试点“粮食银行”,通过市场化运作,由专门的企业提供粮食存储服务,农户可以随时存储、提取粮食。农村金融问题确实是困扰很多种粮大户的老难题。目前,我省有不少与农业对接的银行,但总体来看,还要呼吁政府多做引导工作,提升银行支农比例,提高贷款额度,探索多样化的融资形式,如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崔宝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不能一哄而上。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其生长土壤和适应条件,一般是在靠近城市的产业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力量较为雄厚,农业产业达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带田入股各有好处,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卫功奎

  声音

  作为种粮大户,我总觉得咱不能一直依赖粮食保护价,而要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稻谷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最近,我们正在与农科院合作,准备推广优质稻种植。去年尝试着种了100亩优质稻,特别好卖,今年打算提高到700亩,以后农场1100多亩地全部种植优质稻。前几年,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我们农户想贷款特别难。今年3月,通过省担保公司担保,我从农行拿到100万元贷款。这些钱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来支付流转土地的地租,缓解了不少经济压力。希望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开发更多合适农民和农业的短期、小额金融产品。

  ——庐江县郭河镇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