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中的安徽]“江淮硅谷”为“中国创造”提供源动力

03.07.2014  11:15

  安徽广播网7月3日消息(安徽台记者:马骏) 1637年,数学家笛卡尔引入字母“X”,代表“未知数”;在合肥大蜀山西麓,一栋以“X”为造型的14层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有着“江淮硅谷”之称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如“X”造型这包含的“探索未知”的寓意,先研院成立二年来,像科学家探索未知一样,打破体制樊篱、探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又一创新高地。

  我是安徽台记者,别看我手里这个巴掌大的盒子,看着不起眼,今年初,在世界三大发明展之一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这盒子却获得了银奖,产业化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数百亿元。

  生产这个盒子的合肥云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里的一家LED企业,而盒子的研发人员却是中科大赵天鹏教授和他的团队研发出来的:“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专门的工作,我们研究的一套方案,把开关电源省掉不用,从集成电路开始,作了一套完整的、交流直接驱动LED这套技术。

  合肥云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应勇告诉记者,在企业和科技人员架起桥梁的真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企业本身没有把技术融合再创新的能力,这中间需要一个桥梁,这是先研院比较重要的工作,做桥梁。

  原始创新转化难,是当前科技创新中的突出现实难题。2012年7月,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同创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政产学研协手打造强大的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先进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努力把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成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引领性、示范性的贡献。成为安徽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新起点,新平台。

  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之后,在运行体制上实行了“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大胆创新,争当安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陈林:“这种协同创新的机制,你没有听说过,就是在一开始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这个束缚,还是以研发推动这个技术升级为主要目的。

  先进技术研究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是具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多重功能的创新联合体。建设以来,已经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国际知名企业与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成为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芯片”,在中科大海内外校友中形成了“蜂聚效应”;在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形成了“磁铁效应”;在社会各类高技术和投资企业中形成了“溢出效应”。机制、平台、人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打下发展的基石,为“中国创造”提供源动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陈林:“通过这个一流的研究院,发展我们在国内甚至国际顶端的产业经济,然后给我们的安徽、合肥带来一个持续的发展,也进一步做实做大我们的这个“江淮硅谷”。”

  两年光阴转瞬即逝,“年轻”的中科大先研院,如同强力磁场,正在吸引着各方的创新资源。目前,这里已吸引了近2亿元的社会资本,孵化了48家科技型企业。因特尔、IBM、微软等国内外的知名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与中国科技大学在这里已经共建了28家联合实验室。未来网、量子保密通信等高新技术在这里实现产业化,先研院着力构建的国家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级“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和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产业共性平台等三大战略创新平台已然成型。

  对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评论认为:

  安徽省企业、产业升级、创新点的实现必须依靠产学研合作,通过先进研究院,更好发挥大学和产业合作,把政府产业政策需求通过先进研究院给予实现是很好的机制和模式。首先,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安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安徽产业升级需要;第二有很好体制机制保障,把大学科研人员和企业产业创新所需要的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集成。通过先进技术研究院,培养大学更好的和产业领域合作,帮助产业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研究院,年轻科研人员创业、孵化,能更好的跟金融资本对接,更快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安徽地方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