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造全民参与格局 持续发力,守护江淮平安

26.08.2018  11:32

  近年来,我省以“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为载体,切实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积极打造全民参与生动局面,统筹推进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有力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全省刑事案件发案总数连续4年下降,年均下降7.4%,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年均下降19.1%;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4年“双提升”。

   精准施策,解决治安突出问题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我省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治安形势,明确打防重点,及时调整打防策略,剑指影响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各类突出问题。

  2013年,省公安厅组织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110接处警工作提速提效、一线民警提升警务实战技能、疑难信访案件化解等“四个攻坚战”;2014年,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突出治安问题治理、打击刑事犯罪破案、经侦执法检查、公共安全管理等“六项会战”;2015年,开展了以“扫黄赌、除黑恶”为主攻方向的“飓风行动”,一举打掉涉黄涉赌犯罪团伙383个,打掉恶势力团伙558个,破获涉黑涉恶类刑事案件2894起,抓获涉黑涉恶类案件犯罪嫌疑人8183人。

  今年,又组织开展“铁拳行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严打“盗抢骗”犯罪、严打整治区域性输出犯罪、严打“黄赌毒”违法犯罪、严打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严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共建共治,打造全民参与格局

  今年66岁的何自平,从乡镇政法委书记岗位上退休后便来到肥东县公安局桥头集派出所担任专职调解员,凭借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化解了一起起疑难纠纷。

  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省1566个公安派出所建立了警民联调工作机制。警民联调室及时发现、科学分流、联手调解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8万余起。

  在皖南山城宁国,活跃着一支被群众称为“蓝精灵”的队伍,他们是宁国市公安局西津派出所组织建立的安保志愿者团队。安保志愿者们广泛参与大型活动安保、配合民警开展专项宣传、陪同民警入户走访、上报违法犯罪线索和治安隐患。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充分发动治保干部、单位内部巡防人员、综治网格、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实行社区民警、驻村或包村民警带领警务辅助人员、群防群治力量“1+N”编组模式。

  发挥好传统行业人员群防群治作用的同时,我省还把物流寄递、快餐配送、物业管理等新兴行业力量组织发动起来,以及时有效地掌握社会动态、发现治安问题、提供预警信息。去年底,省公安厅创新推出覆盖全省的“江淮义警”微信平台,群众可通过微信进行案件线索举报,协助参与破案、追逃等。目前,全省“江淮义警”平台注册会员36.4万余人、招募义警2257名;接收、处理群众报警和举报4501条,发布案件信息356条、在逃人员信息839条。

   打防结合,守护平安持续升级

  为有效打击犯罪,滁州市公安局琅琊分局试点主办侦查员制度,权责明确的侦查办案责任制度打击效能明显提升。去年,琅琊分局破获电信诈骗新型违法犯罪案件729起,创历史新高。

  既要打得“稳准狠”,又要防得“实全牢”。“从2014年到2017年数据来看,年均接警量从1万起下降到6000起,侵财类刑事案件从400余起下降到200余起,我们初步掌握了治安形势的主动权。”宣城市公安局鳌峰派出所把传统的内勤室升级转型为“最强大脑”,赋予其“指挥调度、信息研判、视频巡控、执法监督”等功能,同时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巡防格局,推广智能联网报警系统,发挥了派出所守护辖区平安的战斗堡垒作用。

  “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公安机关顺利完成2014-2016社会治安防控体系“12346工程”,全面启动新一轮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1454”工程建设,“天网天眼”的威力日益凸显;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建立完善“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社会面动态巡防模式,坚持特警、武警“定点执勤、武装巡逻”工作机制,全面优化动态化条件下的勤务运行模式,全天候、全方位掌控社会治安主动权;把防控触角向社会底层的神经末梢延伸,扎实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全省7300多名社区民警、9100多名包村联系民警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持续提升。

  事故可防,事在人为。各地公安机关对各类安全隐患“零容忍”“严执法”,不间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整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公共安全事故发生。通讯员皖公宣记者李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