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着力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14.10.2014  17:16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总人口98.5万人,流动人口达29.94万人,其中90%以上是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他们在外分布面广、流动性强、居无定所,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难度大。       为加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自2010年起,该县借鉴外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驻外中心,共建服务体系”的协作模式,实现了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广大外出流动人口反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做法是:       一、走出去,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载体       长期的实践证明,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通过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多方主体、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一是设立驻外中心,构筑“主动服务管理”平台。 近年来,枞阳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构建服务管理新平台。先后在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地成立“枞阳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同时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计划生育协会。一个机构,合署办公。       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以该县驻苏州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为例,“中心”成立后,变群众返乡被动孕检为“中心”主动上门服务,减轻了群众负担,也节约了政府过去“追逃式”管理费用。“中心”还主动开展便民维权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利了群众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       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依托协会建支部,抓好党建促计生”。该县驻外机构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抓计生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2012年5月,首先在苏州成立“枞阳县驻苏州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党支部”,构建“中心+协会+支部”这样“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把流动党员管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安排,通过党的领导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绩效,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事实表明,当年苏州枞阳籍流动人口孕检对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提高10个百分点。         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按照“织网、连线、聚人”的思路,目前,该县已在苏州市26个街道、社区建立78个会员小组,发展会员6520人。在苏州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支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后有金社乡、会宫镇、项铺镇等22个乡镇,在宁波、广西、海南等地,也建立了同样的上述组织,扩大“中心”工作覆盖面,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二是与流入地协作,提高“主动管理”效率。       该县人口计生委与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密切配合,双向采集、动态掌握育龄妇女的婚姻、孕情、生育、节育等信息,及时通过网络平台相互通报,实现资源共享。       驻外各“中心”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手段,与流入地建立了“数字计生平台”,双向采集、动态掌握育龄妇女的婚姻、孕情、生育、节育等信息,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相互通报,实现快捷、高效的资源共享。 自制了《枞阳县在外务工经商流动人口情况调查表》,在当地人口计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摸底调查,努力摸清枞阳籍流动人口底数。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明晰“主动管理”责任。 近年来,枞阳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驻外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办公条件,解决人员编制,人员由县人口计生委在全县人口计生系统内择优选调。县财政每年为每个驻外“中心”解决20万元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该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还出台《关于加强枞阳县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设意见》,明确“中心”作为社会组织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和奖惩措施,并不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县人口计生委每年对“中心”进行考核,对任务完成量、业务拓展量、群众满意度逐项量化,并邀请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协会会员和流出人口代表等参加评估,严格兑现奖惩。       二、优服务,满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需求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服务。流动人口多为在外打工者,他们面对的困难常常比较多。为流动人口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让其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一是“心贴心”,在人文关怀中体现服务。 该县驻外“中心”工作人员进社区,入企业,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统一为育龄妇女在户籍地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到现居住社区办理《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等证件,积极为枞阳籍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咨询指导服务以及避孕节育检查、避孕药具发放、节育措施落实等各项免费技术服务项目,使枞阳籍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同等化服务和待遇,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讲法律”,在权益保障中提供服务。 该县流动人口中农民身份较多,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在务工经商时常会遇到一些劳务、工资方面的纠纷,有的甚至上当受骗。其林镇阳和村在上海务工人员王浩,是云兰装潢有限公司员工,准备2014年5月1日结婚,但该公司拖欠了王浩的2014年1-4月工资共计16000元,该同志多次向公司索要工资未果,在枞阳县驻上海市嘉定区流动计划生育中心和江桥镇司法所的调解下,该公司付清了王浩的全部工资并准假半个月。         三是“办实事”,在解决问题中融入服务。 2014年7—8月,枞阳县驻常州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组织的了山镇第七届留守儿童夏令营在当地开营,近20名了山镇留守儿童来到江苏常州,和在外务工父母一起,通过参加当地公园、微心愿认领结对、体验父母打工辛苦、假期作业辅导、亲情陪护、自立能力培训等活动,享受与父母团圆的欢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三、促发展,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跨越       一是自我管理有序。 该县“中心+支部+协会”模式的建立,为流动人口建立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制度化平台,一种社会“安全阀”的机制。流动人口党支部引导流动党员当好“政策法律的宣传员,创业发展的领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沟通桥梁的联络员。”通过典型示范引路,一些矛盾纠纷、利益诉求得以疏导化解,社会更加稳定和谐。这种模式不仅创建了流动人口一个组织上的“娘家”,也为他们增添了一个创业的“家园”。       二是党群关系密切。 外来务工经商者相对于当地人来讲都是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成天为生存而疲于奔波,常遇到一些麻烦事,得不到及时帮助解决,从内心上说,缺少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和计划生育协会,既负责管理服务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又帮助解决育龄群众实际困难,既是流动育龄的妇女之家,也是流动党员的群众之家。育龄妇女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在这里得到较好地解决,节省了育龄妇女因计生管理需往返两地的大量时间、资金和精力。       三是服务人群广泛。 近年来,该县在共建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开展计生工作跨区域协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为此,安庆市在该县驻苏州、宁波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庆市驻苏州市和宁波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依托中心为安庆藉的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为驻外中心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优越的平台。       实践表明,设立驻外中心、共建服务体系这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有鲜活力。但我们也认识到还不完善,比如流动人口量太大,两地协作的力度不够;流动人口参与积极性还不高,有些老百姓不愿意被服务;计生协会自身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这些都是共建流动人口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中心+支部+协会”自身建设,加大活动经费投入,完善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计生作出新贡献。(汤学珍 方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