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再造一个“安徽农垦”(图)

27.07.2015  09:39

  中安在线讯 时间虽然过去了四年多,但谈起在津巴布韦维亚利农场的第一个晚上,齐广鹏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是2011年3月2日下午,他作为中津合资立的皖津公司财务人员和总经理韩大鸣等一行七人来到这里。农场的房屋此前一直被当地的大学生住着,直到他们来的当天学生才搬走,留下了一地垃圾。房间里没有床也没有电,七个人只好点上蜡烛清扫出两间房子,都在地上打了地铺。门是坏的,半夜里几只癞蛤蟆还跳到上他们的身上。第二天,他们花了6块钱从周边农民那里买了点玉米棒权作一天粮食。一边去城里买回了四张折叠床和一个电饭煲。可就在他们淘好米插上插头时,停电了。

  到非洲去种地

  “我们是‘被走出去’的”,安徽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文俊一见面就坦诚地说。与其他主动走出去发展的企业不同,2010之前安徽农垦并没有这样的计划,而是在省政府的要求下才决定出海发展的。

  作为一家农业生产企业,“走出去”会碰到什么完全是个未知数,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要“面子”的话就是按照要求象征性作一些投入,盈亏对公司影响都不大。要“里子”则是要实实在在地对公司业务进行调整,但一旦转型失败可能给公司带到巨大损失。公司领导决定先去看一下再说。津巴布韦广袤肥沃的土地和皖企在那里发展成果坚定了公司领导层的信心,最终一致决定里子面子都要:到非洲去种地。

皖津公司。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津巴布韦乡村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停电,好在当地的齐诺伊大学的辛比教授很快给农场送来了一台柴油发电机。用电问题解决了,3月15日,韩大鸣开始自已支锅,他把一行7人召集到一起,要求大家抓紧解决好生活问题,同时严令不准把这里艰苦环境传回家里,因为接着后面还有8个同志要来。 5月份,从国内发过来的货柜运抵农场,大家才开始有了稍微象样的生活。

  维亚利农场原本是家白人农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收归国有。二十多年来,农场已基本荒废,一片榛莽,田野里荒草高过人头。“没有一天不被马蜂叮的”,齐广鹏告诉我们。除了维亚利农场外,皖津公司起初还有一家CC农场,两个农场的情况差不多,土地加起来有1800公顷之多。随着国内大型农机具的运抵,15个人整天在土地上奔走,午饭多数是带点干粮在田头解决,很少能回场部吃饭。几个月下来,他们光从田地里搬走的乱石就有几十卡车。

  两个农场原有当地职工近百人,皖津公司全部接收了他们,并从接手时起就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待遇。二十多年来,农场原有的水利设施已基本废弃,喷灌设备只能靠人力一个地块一块的移动使用。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活力仍在一天一天地恢复。到年底,农场粮食的单产就达到当地两倍的水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