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前三季度安徽农民人可支配收入居中部第一

08.01.2018  08:51

最近,徐公纯回了趟村里。

  “老徐,怎么样?去年挣到不少钱吧?”迎头遇到村民,有人大声跟他打招呼。

  “还行,还行,比上年强! ”徐公纯笑着回答道。

  “咱都是卖生红芋,没想到烤红芋这么挣钱,老徐你真能,帮我们也开个店吧。 ”村民围着徐公纯七嘴八舌地说。

  63岁的徐公纯是界首市大黄镇大徐村人,种了几十年红芋,去年第一次卖到了省城合肥。“在合肥城隍庙,挂着‘公纯甘薯’招牌的就是我的店。”老徐说,这几年红薯越来越不好卖,效益差,拉到市场上几毛钱一斤没人要。“但烤熟了喜欢吃的人就多了,周末营业额能有几千块钱。”徐公纯说,生红芋每斤七八毛钱,烤熟了就变成9块8一斤。这么一“烤”,效益就上来了。

  农业效益连着农民腰包。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一二三产融合拓宽增收路子。在我省,千千万万像徐公纯这样的农民,找到了搞农业生产的新路子,提高了效益,鼓起了腰包。

  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5元,居全国第十二位;同比增长8.9%,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一位。农民收入绝对数和增幅分别居中部第一位和第二位。

  省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省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建设专用品牌小麦生产基地565万亩、水稻生产基地535万亩。在稳粮基础上,各地调整种植结构,全省调减早稻、双晚稻、籽粒玉米、棉花等160多万亩,增加蔬菜、豆类、甘薯等150多万亩,增加粮改饲29万亩。

  天寒地冻,大雪盈尺,群山里的岳西县金榜乡村一片静谧,许多农家乐老板都在盘点收成。 “前几年还只有我们1家农家乐,现在村里开了20多家,经营都不错。”村民储杰说,赶上好时代,休闲农业越来越红火,粗略算了算,去年增收近30万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

  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近1.5万个,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3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507.4亿元,从业人员68.86万人。江淮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山银山”。

  传统增收动力换挡提速,深化改革则不断激发新动力,开辟农民增收的蓝海。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达1253个,覆盖所有县(市、区),其中完成股改任务的有429个村,共量化集体资产26.9亿元,确认成员97.9万人。

  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到去年底151个村全部完成股份权能改革,实现了集体资产农民“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转变。

  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我省首批13个村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共盘活村集体及农户土地5367亩,发展产业项目34个;1780户农户成为股东,户均财产净收入达到1955元,比改革前约高1000元;13个试点村村集体平均收入达75.8万元,比改革前增加1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