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活化石”,该怎么保护?

10.06.2015  05:57

  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祖辈世居之地经常莫名其妙更名,家门口道路一夜之间换牌。地名为何频繁改动?到底有无必要?需遵循哪些原则?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探查——

又改名了。刘浩/绘

  更名呈现频繁化——

  地名更改缘由不一,必要与否则见仁见智

  记者近日发现,尽管合肥市政务区龙泉路正式更名为佛子岭路已经一年有余,但周边一些商场内的指示牌上仍然写着“龙泉路出口”。点开百度地图、谷歌地图、搜狗地图,该路依然被标为“龙泉路”。 “城市道路改名后,指示牌和网络却没有同步更新,这给需要导航的外地人带来不便。 ”来合肥出差的阜阳市公务员王先生如是说。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集镇、街巷乃至道路、楼宇,地名出现频繁更改现象。记者梳理了近年来省内更改地名的案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为纠正历史错误而更名。去年,灵璧县尤集镇更名为游集镇,实则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受文字改革影响,当地将“游”字简化成了“尤”字,一万余名居民户口簿上的“游”姓也被错误改成了“尤”姓。当地申请更改镇名的要求,得到省政府同意,镇中的“尤东、尤西、尤圩”等地名中的“尤”字也随之改成“游”。

  二是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更名。 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地级巢湖市被撤销,所辖县、镇被划归周边市、区管辖,原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去年经省政府审批,金寨县响洪甸镇被命名为麻埠镇,也是因为当地行政区划发生了调整。此外,随着各地城区扩建,近年来许多村镇、道路的地名发生了改变。

  三是为扩大地方影响而更名。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提高知名度或发展经济的考虑,也加入更改地名的行列。去年,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当地政府将之解读为“对历史的尊重、传统的回归”。

  地名作为一种指位符号,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更是文化的镜像和载体,其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反映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陈珂说。目前,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据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介绍,我省计划今年完成40%县级政区的地名普查任务。面对频繁更改的地名,如何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全新命题。

  命名亟待规范化——

  地名洋气违反规定,命名更名需慎之又慎

  漫步合肥街头,从财富广场、数码广场、家居广场,到体育中心、建材中心、创业中心,如今广场、中心几乎成了各地新建商业综合体命名的固定套路。一些小区命名追求洋气则更令人咋舌,合肥市就有维也纳森林花园、凯旋门、派克公馆、巴黎都市等小区,让人仿佛置身国外。

  近日,民政部提出要整治地名“大洋古怪重”乱象,即地名命名中出现的夸大、洋气、仿古、古怪、重名现象。据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介绍,我省暂未发现乡镇以上地名存在这些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中一些新建楼盘、商区为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一再跨过“大洋古怪重”的红线。

  其实,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即规定:“禁止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地名。”但是面对这些既成事实,作为地名监管单位的民政部门更正起来常常感到棘手。 “开发商确定小区的名称之后,要在房管局办理房产证,在公安部门办理门牌号,而小区内居民的身份证、户口本等个人信息都依附于这些地名,因此更改起来难度比较大。 ”合肥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负责人说,对于这些地名的更改,需要进一步征求居民的意见。

  地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其命名和更名都需要慎之又慎。尽管当地政府自认为回归传统,但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还是引发舆论争议,部分民众认为更名带来很大不便。在“宿州在线”论坛上,网友“泪无痕”甚至质疑更名是当地政府纯粹为了政绩博出名。

  我省近年也驳回了一些地方为追求发展旅游经济而更名的要求。据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介绍,曾有乡镇申请更名为“天门山镇”“牯牛降镇”,但天门山和牯牛降景区均跨行政区域,涉及多个乡镇,为避免地名使用上的争议,因此驳回了其更名要求。

  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高峰说:“现代化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一些历史印记被席卷而去在所难免,如果我们没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潮流中将会遭受严重损失。 ”

  定名期待制度化——

  地名稳定乃众望所归,民众参与不可或缺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伴随朝代兴替、行政区域调整、民众迁徙等因素,鲜有亘古不变的地名,而地名的变化过程又成为一部专门的历史。合肥市民李涛说:“合肥的一些地名非常有特色,比如一人巷、二郎庙、三孝口、四牌楼、五星寺、六房郢、七桂塘、八腊祠、九狮桥、十里庙等。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地名或者已经消失,或者名不副实。 ”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地名不能频繁变更,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指示作用。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就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轻易更改地名,一则给民众带来短期内识别困难,二则增加如公章、地图等公共支出。”安徽大学教授武菁说,“更改地名涉及公共利益,因此合法的程序、民主的决策和公众的参与都不可或缺。 ”

  虽然《安徽地名管理办法》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予更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地名的更改往往依凭行政部门的一纸命令,“当地群众”的意见常常被忽略了。因此,近年来每当地名发生变动,很快招来民众的批评质疑。

  今年1月开始,界首市为城区新扩建的23条道路进行命名和更名。在该市民政局、住建委、规划局先期沟通后,由地名专家委员会讨论形成初步建议,并通过报纸、电视台向社会征求意见。“地名工作事关民生,此次道路的命名和更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收到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正等待市政府的批复。 ”界首市地名办公室主任刘亚非说,正因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所以此次道路的命名和更名进行得非常顺利。

  据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介绍,我省地级市目前均已制定地名管理的相关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同时,全省正逐步开展地名规划工作,从源头上规范地名的命名和更名。 “地名是国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民众的地名保护意识,只有让民众参与地名的命名和更名,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护更多的历史文化。 ”高峰说。(记者 张理想)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