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皖南实习札记之三:一路欢歌,一路收获

04.06.2015  16:45

七天的徽州写生之旅已经结束,但是那段回忆里印刻下的绚丽色彩却从未黯淡。在这短暂的旅途中,我们欢歌笑语同时也学到了很多,那些蕴藏在这片古韵徽香的土地中的哲理与智慧让我们心灵更加充实、饱满。

4月24日清晨,我们一行两百余人坐上大巴驶向安徽南部那些古老而又美丽的画中村落。一路上,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已然成为最动听的背景音乐,配合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构成颇有点小清新味道的文艺电影。漫长的车程并丝毫没有减少我们内心对徽州之旅的期待,想想未知的一周写生生活就要来到眼前,感到心里还有些小激动呢!8个小时后,大巴停在了南屏村外的旅社前,我们期待已久的写生之旅开始了!

南屏•祈福

第一站是南屏,也是我们整个写生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她给了我们最初的视觉冲击,徽州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独具韵味的马头墙真真实实的出现在眼前,那些画中才有的深邃小巷、雕梁画栋真切的包围着我们。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徽派建筑的魅力,感受到了徽州古民居中的风土人情,也感受到写生大军的对此的热情。沿街的小商铺古色古香,民族风的服装饰品琳琅满目,真正吸引我的是同学们都在磨的千眼菩提。千眼菩提是菩提树上的种子,打磨后通体滑润像玉石一样,上面还有好看的黑色纹路。磨开后大多呈白色,如果磨出绿色和红色那就十分稀有,代表着幸运和多福。街边上坐满了前来磨千眼菩提的同学,大家都仔细的挑菩提细致地磨,希望能有幸得到红色或绿色的,给家人、朋友带来好运和福气。即使我们每个人都不迷信,但是大家都不愿拒绝这样美好的祈福风俗。亲手磨出好看的千眼菩提也不失为一种纪念方式,纪念我们在南屏共度的七天时光。

打鼓岭•欢趣

第二天的打鼓岭之行大概是大家玩的最快乐的一次。还在车上同学们就嗨了起来,蜿蜒险峻的山路刺激着我们跳动的神经,在山间穿行、在湖上飞过让我们一次次的欢呼尖叫起来。到了打鼓岭后,这里的自然景色让我们陶醉。清澈的小溪、成片的竹林、碧蓝的湖泊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满头大汗地爬过石阶,穿过小道,看着男生们比赛打水漂,女生们自拍留影。最终都到岭上敲了敲鼓。亲近自然,的确乐趣无穷。

         

宏村西递•知识

到了一直期待的宏村,我抑制不住的想要了解她,感受其中的古人智慧。虽然我们是自由活动没有导游,但我还是选择了跟着别的队伍的导游,走近这个村落。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湖,清澈碧绿、略起微波,如同一块无需雕琢的翠玉。走过小桥,我们进入青瓦白墙的小巷中。这里的水结构是最有特点的,水流经过每家每户,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古代居民防火灾的重要手段。徽州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干燥天气下很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宏村的古民居很注重防火。同样用来防火的建筑特点就是徽派建筑特有的天井,它可以集聚自然的雨水雪水以备救火,同时水在徽州象征着财气,聚水也就有着聚财的吉祥意义。再走下去,我们看到了“月沼”----形似半圆形的月亮的湖。之所以建成半圆形而不是圆形是源于这里古代先民的一种生活理念:凡事不要做的太圆满,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子孙后代去发挥。从宏村的一砖一瓦一楼一阁里我们总能学到些深刻的道理。

齐云山•坚持

齐云山最高峰585米,听起来不高,没什么可怕,可是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挑战。爬到第三个亭子时我们就一脸的汗水,上气不接下气,当时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爬到顶多傻啊,不如就在这里歇着,等同学们都下来了再和他们一起回去。可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真正应该享受的就是爬山的这个过程,即使会口干舌燥、体力不支等,但是会选择继续向上,选择坚持。当我们登上最高峰俯瞰山下景色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

         

在这短短的一周内,我们收获了什么?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的写生技能得到了提升,而有些看不到的东西更可贵。比如忍耐与适应,第一眼见到12人间的寝室我有点崩溃,但依然度过了7天;比如团结,一周的相处让班级同学更加了解,更和谐;比如坚持,爬完齐云山让我更懂得坚持的意义……这些都是这趟写生之旅的收获,它们使这个实习周更加难忘。

等到下一个油菜花遍地,蒲公英曼舞的时节,我们再约。(作者:张愿;审稿:斯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