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安徽实践”

25.03.2015  10:33

    1月21日,一场特殊的会议让安徽在协商民主的探索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天,中共安徽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2015年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并将其列入了省委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这是省委常委会首次研究在省政协进行的民主协商议题计划。随后,“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10项重点协商活动清晰呈现。

 

  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说,“这标志着政协协商民主纳入了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标志着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实现了重大创新和进步。”

  对此,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表示充分肯定并认为,安徽初步构建了以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承办为框架,以计划共同制定、课题共同确立、实施共同组织、人员共同参与、责任共同承担为内容的协商活动新格局。

  书记省长“领衔”协商议题 党委政府政协有效衔接

  2013年底,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间隙,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刚结束会议讲话,王明方就与他们商量起来。

  “我们就2015年民主协商活动的议题当面交流,交换意见。从结果来看,我们的想法是一拍即合,并当场就确定了他们亲自‘领衔’的议题。”王明方说。

  2014年年初,根据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安徽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三个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14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安排》,并对每项活动的牵头领导、承办负责人、实施时间、协商方式和协商成果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也是安徽省首次以三个办公厅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年度民主协商活动作出安排。

  于是,从确定协商议题开始,安徽省委与省政府、省政协便从“源头”开启了协商民主过程中的联动机制。此举既加强了党委对政协的经常性领导,也使政协协商内容成为党委政府决策之所需。

  从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党委和政府、政协共同确立的10项协商议题,将民主协商活动的“焦点”对准安徽省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当然这只是开始,如何在协商民主中将党委和政府、政协进行有效衔接才是“重头戏”。

  问题的答案在《2014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安排》上一目了然。一张并不复杂的表格,将10项重点民主协商议题与对应的安徽省委、省政府12位负责同志和省政协10位负责同志直接“挂钩”。其中,省委书记、省长和省委副书记分别领办1个课题。

  根据安排,每一项协商筹备活动开始前,安徽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都要到政协通报有关情况。过去的一年中,先后有12位省委、省政府领导28次到省政协通报情况,参加协商会议。每一次讨论,不是单向的“你讲我听”,而是相互讨论,增进共识,牵头领导与委员共商良策。

  “省委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协商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王明方说。

  “管理网络图”指引协商始末 实现组织推进无缝对接

  作为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安徽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共同确定的2014年度10项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在组织和执行层面牵涉面广、头绪较多。那么,如何确保各项工作在同一时空中科学有序地推进?王明方要求,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网络管理。

  所以,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安徽省政协信息处副处长姚平松以及其他三位同事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为2014年的10项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制作一张协商活动“管理网络图”。

  “先用电脑办公软件尝试着做了几张图,但就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参与制图的安徽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宇宏告诉记者。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苦苦探寻,他们最终在中国科技大学找到了能够简洁明了地呈现“10项课题的动态推进情况”的满意方案。

  如今,这张长2米、宽约1米的“协商活动流程图”便悬挂在安徽省政协的办公楼内,图上所标注的工作显得“密密麻麻”,图上一道道横向的“连接线”贯穿全年。

  记者算了算,几乎实现了“月月有协商”“月月有通报”的协商进程。一个红色的三角形图标,意味着一项活动的开始,同样颜色的“五角星”则是活动完成的标记。流程图顶端的时间标尺分别以“月”和“日”为单位,精准地“定位”着每一项协商活动的关键环节、时间节点和要素配置。

  记者的目光以时间标尺上“2014年7月15日”这一天为纵轴自上而下浏览,10项课题的进展情况逐一显现:就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课题开始起草建议案(草案)和调研报告(草案)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改善空气质量”课题已经准备召开对口协商会。与此同时,“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安徽建设”议题刚刚召开了情况通报会,进入征集大会发言阶段……

  “一张‘流程图’,确保了各项重点协商民主活动时间安排上不冲突、力量调配上不分散、环节程序上不脱节,从而提高了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姚平松说。

  “2014年全年的协商活动没有‘空档期’。以往的协商活动11月就已基本结束,12月已经开始准备省两会工作报告了。”安徽省政协一名工作人员指着这张“网络图”对记者说,“你看,2014年最后一场对口协商会是12月15日才开完的。”

  调研、研讨、建议“落到实处” 确保协商成果“开花结果”

  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开花结果。对于协商民主活动来说,每一次调研、讨论和建议的质量如何,都直接关系到协商成果的转化。

  2014年,在每项协商活动之前,安徽省政协都会牵头成立调研组,并请相关省直部门等共同参加,全年到省内外调研共120余次。同时,发动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各专委会以及各方面专家学者开展广泛调研,全年共收到437篇调研报告和发言材料。

  在各项协商会中,发言代表“长篇大论”和“高谈阔论”的现象没有了。根据要求,发言时间需要控制在6分钟左右。这就要求发言者一要说“干货”,二要进诤言。

  仅“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议题的资政会,就收到发言材料69篇,有17个单位和个人分别作口头发言。

  资政会上,当参会人员翻开面前的《大会发言汇编》时,立马觉出了其中的“辣味”。在安徽省政协专题调研组提交的分析文章中,不遮不掩地列出了当时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的五大“软肋”:龙头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足、创新引领能力不够、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足、融合发展能力不足、资源支撑能力不足。

  会后,张宝顺对协商形成的《建议案》两次作出批示,要求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吸纳,运用到“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安徽省委办公厅及时将批示印发相关单位研究办理,加强跟踪监督,推动协商成果尽快转化落实。

  而在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为议题的专题协商会上,王学军手中的笔几乎就没有停过。围绕议题,委员们坦诚指出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虚放实不放、明放暗不放、小放大不放、责放权不放、内放外不放。王学军在回应委员建议时表示,政府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进这项改革。

  此外,来自相关界别的委员就“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界别协商会形成的《建议》,被省直相关部门梳理成45项任务。随后,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以文件形式就办理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一项项协商活动结出了硕果,成为协商民主“安徽实践”的精彩注脚。

  “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用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涵养广大社会成员商量办事的素质习惯,并以此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王明方说。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