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让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

19.09.2018  10:10

  宋晓东

  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亿万农民将迎来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好日子,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最生动的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蜕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发展更是取得历史性成就:连年丰收,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连续5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富裕,脱贫攻坚甩穷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古老农村换新装,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一项项农村改革带动美丽蜕变……

  “丰收”对亿万农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粮满仓,更是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新时代新农村幸福生活的象征。

  办好 “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要生动表现农民的幸福生活,要让全社会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农民的节日。丰收节是中国农民的节日,农民广泛参与是关键。要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支持鼓励农民自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庆祝活动,实现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更有不少年轻一代从未接触过农业,少了对农业的感情。借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东风,要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劳作和创造的自豪,感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瞩目,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农业,了解农民,培育“三农”情感,尊重农业生产,唤醒深藏在人们心底对田园故土的那份向往和乡愁。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充分体现“三农”改革发展的成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丰收的礼赞。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了一个平台,是向全世界展现我国“三农”改革发展成果最好的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是我国粮食生产的能力水平,是对农民丰收的自信来源。即便个别年份,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但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也能提振农民丰收信心,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更要描绘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农民丰收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乡村振兴又为农民丰收厚植沃土。“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用最喜庆的方式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描摹出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愿景。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今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有助于凝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丰收的喜悦最能激荡对农业的热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表明了国家对“”的关怀、尊重和敬意,更能唤醒人们对被城市化进程遮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的热情,唤醒每个人对农民和生活本源的关心;能够吸引更多社会群体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激发出全社会兴农、助农、爱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集聚力量,同时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和信心。

  作为农民的节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要体现农民的愿望,尊重农村的实际。办好节日,必须要抛去浮华的外衣,回归农之本色。“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全国的节日,也要有地方的色彩,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弘扬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天南地北、百花绽放。

  值得提醒的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要节俭朴素办节。“粒粒皆辛苦”是千百年来农事沧桑对中国人的教育。在这个喜庆丰收的日子里,我们的节日更要避免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用最接地气、农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庆祝丰收,绝不能把节日办成花架子,增加基层和农民的负担。

  古老又年轻的中国,丰收依然有赖于农民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这个属于农民的崭新节日里,我们期待看到他们绽放灿烂的笑容。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的期许,更凝聚着全社会的期待。只有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办成最有特色、最有人气、最有味道、最有影响的农民节日,才能更好地彰显“三农”工作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光荣感,让全社会都共享丰收的喜悦。

  ( 来源:半月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