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香万香 莫若书香:阅读是偷着乐

05.06.2016  19:55

    千香万香,莫若书香。

  阅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朵朵文字之花的浸润,暗香扑鼻,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

  本文作者酷爱读书,也是深得书香滋润的受益者,而本文更是作者带着对书的敬意,采访了蚌埠市大量的读书人,昭示出读书是一种快乐的追求,是一种高雅的爱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由此看到,阅读离我们并不遥远,书香正飘扬在珠城的上空。

  远离尘世的杂芜,独守心灵的净土,我们的时代倡导全民阅读,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沉浸书香,必定潜沉致远;一个家庭,充盈书香,必定温馨美好;一座城市,弥漫书香,必定是安宁的精神家园!

  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阅读这事儿就被载入了人类的文明史。“阅读”本身的演化很大程度上见证了人类的发展,这发展包括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社会进步的以及历史的各种曲折。从少数人拥有的“权利”到如今的全民阅读,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多少沧桑巨变?

  查了一下资料,据权威机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是近一半的地球人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信息的膨胀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咱们试着理解一下,如果我说,全球最大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以连续播放近100年;互联网两天积累的信息总和,相当于人类历史留下的全部记忆。你会不会瞠目?

  没错,这是事实。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处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等现代媒体所带动的新阅读方式的产生使全民阅读成为可能……“阅读”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民族,其深远意义已无需我多言,那么在时代裂变中,阅读意味着什么?我想知道,你怎么做?

  我自己:互联网改变的是阅读本身

  先说说我自己。

  在我的认知里,阅读是深度参与我成长的。出生在天山脚下,整个童年不晓得外面有另一个世界,却依稀记得父亲读书的影子在墙面上晃。他看的书都很厚,我最喜欢去翻他的一本医学书,因为里面有图。书里有许多人体解剖图,都是手绘的,人的身体被肢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部分。记忆最深的图是有一个奇怪的圆东西,里面一个小人儿头朝下,蜷缩着。我很奇怪我会对这个图产生某种痛感,那种对生命最初的疼痛的感觉,最终变成了某种焦虑融进我的身体,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可这一生却注定了我要带着这样的印记去读书。

  无论用什么方法对抗这种焦虑,最终都没有阅读来的真切。书带给我很多,在解决了许多成长的烦恼的同时,它常常会带我进入某种神奇的秘境,在这个秘境中,我是一位充满了好奇心的游客。我得到过许多邀请,我看见被陷害的基督山伯爵的绝望,我为他流泪,我随他一起进入过黑牢,我和他一起接受法利亚神父给我们传授各种知识;我在郝思嘉的窗外凝视过她,我看见她在镜子前拼命咬红嘴唇,只为了要在白瑞德面前显得好看点;我还陪伴过简·爱在罗切斯特阴郁空旷的大房子里一起倾听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笑……当然有时候,书中的人物也会参与我的生活,譬如我正陷入某种险境,乔峰自天而降将我救走……

  及至做了母亲,要伴孩子成长,就突然对阅读有了一些思考,要如何把这些年漫无目的的阅读获得的间接人生经验呈现出来?写作是最好的梳理,而历史与哲学可以加重思考的深度。属于我的这个历史时期,阅读冷静而理智,书籍为我营造了一个空间,我在这个空间里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当孩子长大,他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我也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抛到了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用各种方式裹挟着大量的知识碎片向我袭来,我一面沉浸在每天都可以接受新事物的喜悦中,一面又发现自己其实什么知识也没有获得。一面是购书的习惯无法停止,一面是在碎片化的阅读中耗掉了大量的精力而没有时间去系统地读完一本书。我的阅读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杂乱而零碎。

  焦虑卷土重来。这一次,所有的书籍竟然都无法对抗。对我而言互联网改变的是我的阅读本身。我甚至重新去读童话,也开始尝试接受漫画书籍。当阅读回到原点,焦虑已不是童年的焦虑,我要如何把我每天接受到的孤零零的知识,有序地串成一个网络,来关照我的生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全新的时代,你如何去读书?你没法回避这一点,你必须去思考。

  蒋保安:一杯茶,一本书,一个状态,一种享受

  采访禾泉农庄董事长蒋保安先生,是因为他2015年底与省作协携手创办了“禾泉农庄安徽作家村”并开办了“作家书屋”,不定期地参与组织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人墨客踏足蚌埠。而作家村“读山文苑”里那个存书上万册的顶天立地的超级书架,是他近期的又一个壮举,这些书籍有作家们捐助的,也有蒋总出资购买的。

  正所谓绿到柴门扉不掩,蒋保安的办公室内外皆是一派拙朴的田园风范。他引我至“读山文苑”,文苑内从装饰到布局都透露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又有另一番的雅致清静,那个巨大的书架颇有些“逍遥乎山水之阿”的气势,不由人对读书生出几分美好的向往。

  因为到这里阅读是免费的,蒋保安的这种搜罗图书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公益性质。我说现在的阅读方式很多,无论在什么地方,“低头族”都是常态。你为何要费劲搜罗这么多纸质的书籍呢?

  “我想尽点力,留住传统的阅读方式。”蒋保安说,“我尤其希望年轻人能够体会到传统阅读的神奇作用,虽然现在阅读的方式变化很大,比过去更加广泛更加方便,但是你很难在新阅读的方式里体会到传统阅读的美妙之处。而那些美妙的东西正是可以使我们内心平静,减少浮躁和抱怨的东西。”

  那么这些美妙的东西是什么呢?我问。“一杯茶,一本书,一个状态,一种享受。”蒋保安认为读书可以使人进入一种诗意,让人体会到包括自然、人文等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去触摸这种精神层面,只有传统阅读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我们的老祖宗说‘富不能丢猪,穷不能丢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坚持劳作,勤俭努力,同时不能丢掉我们的精神追求。”蒋保安告诉我,之所以热爱书籍,是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书给了他许多帮助。“在做事情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扰,这时候,书会给你许多答案,它教我怎么向大师学习,怎么交朋友。借着书籍的力量我总是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禾泉农庄目前是国家4A级风景区。蒋保安告诉我,自己做企业的目标是把禾泉农庄做成百年老店,做全国最好的农庄。“我们禾泉一直提倡慢生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留住一些传统,包括传统阅读方式,让来读山文苑的人都能够慢下来,静下来,看看书,品品茶,或者发发呆。同时也为我们农庄留下文化的墨迹,文化的灵魂。现在我们距离百年老店还有85年,我不敢懈怠,我还要向书籍讨要许多养分。”

  文友们:阅读是偷着乐,是第五维的时空观

  张岩在本省文学界是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这几年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我采访他时,他正在嘈杂的候车室里等火车。

  “上学的时候就那几本课本太单调无趣了。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镇上有个文化站,我的阅读兴趣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文化站里的杂志画报小人书都够我耗上一天,非常开心。上了中学以后,阅读受到限制,我就把它变成偷着乐,躲在被窝里偷偷看。”

  阅读对张岩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在蚌埠十多年,他一直以开书店为生,“这不但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还让我永远有书可读。大家都说书是人类的灵魂,我却想说,书是我的臣子,我召之即来岂不快哉。因为喜欢书,我爱上写作,这几年如果说有一点小小的成绩,那也是阅读带给我的。”

  文友庄宁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女子。她认为烦恼多多的日子里,阅读会让人忘却眼前的烦恼,切换到另一种精神状态。庄宁喜欢读外国文学。她对着我如数家珍,说马克的书诙谐冷峻,观之如盛夏饮啤酒说不出的畅快自在;杰克伦敦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残酷生命力的顽强。而日本书籍,让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一种是菊花与刀的唯美和无常,是雨夜物语,是古井里的贞子;另一种就太过于写实,书中的琐事与我们身边无异,在阅读的时候常常忍不住让人想知道这样长篇累牍,究竟要说什么人生道理?

  “这种让灵魂在书籍中的神游,算不算是第五维的时空观?”庄宁认真地问我。我说,算。

  说到阅读方式这个问题,两位文友几乎一致表示新阅读非常吸引人,自己不会排斥,但是传统阅读带给他们的那种深刻的快乐,新阅读无法给予。“比如说手机阅读,仅仅是从形式上就很难达到让灵魂在书中徜徉的快乐。”庄宁说。

  陈梓宇:阅读让我们保持人性

  陈梓宇是安徽科技学院大一学生。都说现在的孩子不阅读,我想了解一个95后的孩子怎么看待读书问题。

  年轻人的思想总是带点锐气,他没有说自己喜欢什么书,他先说自己不喜欢什么书。他说他有非常讨厌的书,比如心灵鸡汤和无休止抒发个人观点的书籍。“我喜欢读史学类书籍和小说。史学类书籍,告诉你历史是什么,让你思索史实的意义,你在思索中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分析这个时期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征,人的思想特征。历史多么宏大,你尝试去穿越这宏大去还原一个世界,是非常过瘾的。”

  说到年轻人的阅读问题,这个十九岁的大男孩承认,他们这一代人普遍没有传统阅读的习惯,手机刷屏似的阅读是他们大多采取的阅读方式。“但是手机的功能太多了,这种阅读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很难让你体会阅读的充盈感。我很庆幸我的父母都喜欢买书,家里书籍多,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读书的氛围。所以我一直都保留传统的阅读方式。”

  那么如何培养年轻人的读书习惯呢?我问。“我极力推荐我的同龄人从阅读小说开始,因为一本好的小说呢,它甚至会影响你很久很久,你可依照书中的故事,去构思想象出一个世界,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它可以让你爱上阅读。”

  我让他谈谈阅读的意义,他沉吟了一下说:“阅读让人不愚蠢,不迷失,它是保持人性的方式。”

  蚌埠一看:在阅读中自我救赎

  如果说,连一个十九岁的孩子都认同读书可以保持人性。那么在普遍要求我们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规范水平的当下,让书籍去感化教育在押人员,则是当务之急。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伊朗有一个叫纳吉扎德的法官就曾经判犯人读书代替监禁。他认为,监禁会对“犯人及其家属造成不可逆转的身心影响”,因此他认为在犯罪情节较轻的情况下,判犯人读书是一种更合适的惩罚方式。他表示,“读书可以增强精神信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

  当然,读书代替监禁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谈,但是让在押人员与书籍亲密接触这事儿,蚌埠市第一看守所显然走在了前面。我了解到,为了提升在押人员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蚌埠市第一看守所联合蚌埠市图书馆于2013年建成流动图书站。这几年,他们不断购买了名人名记、国学书籍、法律法规等,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中,目前阅览室的书籍已经达到10000册。

  当然这些书不是做做样子,自今年元月起,蚌埠市第一看守所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诵读国学、进行法律法规系统教育、每月组织在押人员写读书心得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

  “流动图书室的建立,图书借阅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不定期开展在押人员读书活动,一定层次上缓解了在押人员对文化的渴求,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押人员的文化素养,对监所安全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蚌埠一看所长王世海说。

  蚌埠一看的一位在押人员有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手捧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书去读,让我感觉到我在自我救赎。”(君娃,作者系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