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遗风中闲看石牌古镇

01.03.2017  18:39

 

 

清晨,当太阳还未露出地平线的时候,在老街一角,各种特色小吃散发的诱人香味和一股股绿茶清香,伴随着在一张张小茶桌围坐的“烟客”们那“咕噜咕噜”水烟袋里冒出的青烟,飘散在这条老街上空。赶集的、卖菜的、路过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也不管熟悉不熟悉,就着这些沿街临时摆上的茶桌,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抽着水烟袋(还有旱烟枪),海阔天空地聊着、喝着、抽着,其乐融融,优哉悠哉。直到古镇上的店铺、机关单位陆续开门,上班的人们经过老街,他们方才想起,自家地里的那些农活还在等着呢。

我调侃姜老,“陋室,可以再续《陋室铭》了”。姜老则笑而不答,指了指巷道口那些墙上圈画了“拆”的字样。我顿然悟知,这条存续了千年之久的老街,或许正面临着“整体迁移”或“修旧如旧”的机遇。正如姜老一样,他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爱好已历经三十多年余,虽不为“老街”尽人所知,但其收藏在“小书斋”木制阁楼顶部的那顶黄梅戏戏帽“行头”,以及四壁所悬挂的匾额字画,足可以延续招来懂行人的青睐。

我邀请姜老一起去寻找曾经的石牌“上街”连同老街的“花戏楼”。但姜老告诉我,石牌“上街”现在剩下的,只是杂草、树木,掩映杂树丛中的瓦砾、碎石、沙堆,已是一派荒凉。在新世纪之初,“上街”的所有老屋都被冠以“皖河干流障碍建筑”为名而被迁除,现踪迹全无。千百年来未曾听说因“老街”阻碍皖河水东流,如今“上街”被清除,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惋惜之余还是坚持去寻觅。

“上街”虽不复存在,但空气还是那样新鲜,风还是那样柔和。哗哗的皖河水,仿佛还在诉说昔日的黄梅戏、徽商及码头文化的厚重。沉甸甸的“古皖”文化源头,就掩藏于河沙、褐石、鲇鱼头的传说中。曾为某朝宰相之师的陈老夫子(据说是老石牌人)说,石牌“上街”是“五百年前楼上楼,五百年后一荒洲”。的确,“上街”的楼外楼踪迹不见,但被掩埋在泥土中的麻石条、牌坊石,恐怕也有十来年了吧,怎么就无人来认领了?如果那顶“黄梅戏戏帽”行头不被姜老“抢救性”收藏,会不会也随着东去的皖河水而流失?

闲逛了石牌的“老街”,这座曾经享誉皖西南的重镇,还有这位“小书斋”的姜姓老者,都不禁让我觉得自己见识如此浅薄,也后悔多年来未曾留意过这石牌“老街”,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是画家,肯定忍不住要临摹写生;如果我是人文学者,肯定免不了要去寻找已不多见的那些“三寸金莲”老婆婆;如果我是位戏曲爱好者,可能还要倔强地追问,当年的“花戏楼”到底在哪?

石牌,以及这古镇上的老街,我不知道她的未来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若干年之后,依然能找到她千百年的遗风。

 

综述

 

石牌,旧名宜塘、石镇,又名石牌口。是个古色古香的地名。而“石牌”的古,绝非单纯来自于其千年历史和水陆“码头”这么简单,“石牌”的古,还在于古镇上的老街。石牌老街分“上街”和“下街”。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贾云集,货裕泉流,古乃怀宁诸镇之首。建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石牌作为怀宁县城所在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石牌古镇旅游

 

石牌古镇最为著名的景点:石牌戏曲文化园、石牌四大古街、麻塘湖风景区等。

 

戏曲文化园

 

石牌戏曲文化园以皖河古道为中心,包括庆洲河、庆洲河以西的中心城区及庆洲河以东的庆洲村,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以“一街一道一河滨”为规划主体框架,设置徽剧大街、黄梅戏大道两条戏曲文化景观主轴,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构建庆洲河滨河自然景观带,围绕框架设置的街区道路及时穿插布局的景观节点,构建像珍珠一样的景观链,提升城镇品位,形成向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设置安置小区、房地产开发小区、滨河景观区、中心商业区、旧城改造区等大的区域,辅以其他文化、教育、商业配套等区域。结合东区1000亩廉租房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概念规划框架设置,以及科学、合理的分区布局,彰显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倾力打造“中国戏曲之乡”。

石牌四大老街:丁字街、永兴街、后街、正街。其中丁字街主要为商贸街区,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永兴街在建设路的末端,如今这条街上多是小商品买卖,也有几家出售古朴的雕塑等,但街上的房子却都是老的,有飞檐、有马头墙,且都不高。后街则多木楼,其余几处也有不少五六十年建筑风格的房子。在这些街巷,经常能看到有老人拉着二胡自得其乐哼着各种调调,周围一片静谧祥和。让人感觉这个戏曲之乡不在喧闹的街市,这老街方显“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

麻塘湖风光:麻塘湖水资源极为丰富,湖光旖旎,胜景多处,天高气爽,登楼远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令人叫绝。未来规划兴建湖滨水上乐园(包括游艇码头、沙滩浴场、钓鱼台、儿童乐场、水上运动馆等)。

责编:解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