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 安徽仅两家医院上榜

21.11.2015  10:17

全国医院哪家强?日前,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琅琊榜”在上海发布。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连续第六年,经过大量评审调研工作,推出国内目前最权威的榜单。

记者了解到,我省两家医院上榜,安医大一附院为全省唯一一家入围全国80强的医院;在区域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的全部34个专科中,省精神卫生中心( 合肥 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精神医学上榜。

最新发布 全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出炉

据介绍,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榜单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的公益性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2014年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在当前分级诊疗模式于国内推开的前提下,新增了包括华东区、华北区等全国七大区域的医院排行。榜单制作团队领军人、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对此表示:以往全国患者都涌到三级医院看病,导致看病难问题突出,强调分区域排行,既为区域内患者提供诊疗指南,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学科发展。

高解春介绍,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重点关注医院临床能力,发表的论文和医院所获得的荣誉对上榜影响不大。“我们主要采用美国最佳医院评选方式,以‘专科声誉评估法’的方式,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注重临床能力是根本原则。本届评审团队专家包括全国34个临床专科的3729名著名专家学者。”

本年度排行榜新增临床检验、超声医学、核医学和烧伤等4个专科,参与评审的专科达到了34个,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体现医院的诊疗能力。高解春表示,随着医院的发展和需要,更要考虑公众关注、学术分科、专科医生数等条件的成熟程度,以后排行榜还会增加一些条件成熟的专科入榜,如急诊、重症医学科等。

安徽仅两家医院 进入榜单

记者了解到,安医大一附院为全省唯一一家入围最佳医院百强的医院,综合排名位列第75位,比去年上升1位;此次排行榜首度推出七大区排行榜(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西北区),该院在华东区综合排名第18位。

该院专科声誉汇总排名第94位,其中皮肤科在最佳专科排行榜中排名第7,烧伤科首获提名。华东区排行中,该院综合排名第18位,在专科声誉中,皮肤科位列第3,病理科、传染科、耳鼻喉科、呼吸科、风湿病、口腔科、麻醉科、泌尿外科、内分泌、普通外科、神经内科、整形外科、康复医学、烧伤科、核医学均获提名。

在区域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排名华东区第五,该院的精神医学科上榜。

找差距 安徽医院的差距在哪里?

记者了解到,从第一次发布“复旦版”最佳医院排行榜到如今已经连续6年了,安医大一附院是我省唯一连续5年入榜的医院。那么,安徽的医院与国内顶尖医院相比差距在哪里?

专家分析称,中国医疗水平目前的现状就是“北上广”仍然是第一梯队,一般来说,一个学科委员,北京有十几个,上海有六七个,安徽最多一两个。

我省一家三甲医院负责人也坦言,这份榜单打分的内容包括临床能力、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学科建设能力,考验的是一个医院的综合实力,他们和国内顶尖医院的差距也在这里。很多分数来自于科研。而医院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要科研创新的支持。医教研三方面协调发展很重要,这也是我省医院需要不断提升的地方。

患者质疑 最佳医院榜单加剧就医难

相信这份榜单让很多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翻看曾经的人人网、微博、朋友圈的收藏记录,估计八成人都看到过类似的帖子。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期望通过医院排行评比,让老百姓知道最好的专科在哪里、最好的医院在哪里,一旦不幸罹患疑难杂症,则寻医问药有大方向,可少走弯路、更快康复。

“遇到疑难杂症、重大疾病,患者担忧的不是找不准最好的医院,而是最好的医院路途遥远,需要车马奔波,而且就算到了医院门口,也遭受不起挂号难、就医难、入院难的折腾。”刚刚从北京协和医院看病回来的市民张先生一脸憔悴。

“到了医院一问,风湿科专家的号至少要等个把月,只能花高价从黄牛手中买了号,加上来回折腾,看个病可真麻烦。”张先生告诉记者。

“看病难、看病贵这些矛盾的焦点似乎都集中在大医院,而一份‘最佳医院’排行榜更称得上是患者就医难的最佳证据。”业内人士表示,大城市里的所谓好医院,因为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所以也承担了全国患者就诊的医疗工作。这些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往往超负荷工作,诊断时间非常有限,容易增加误诊率,激发医患矛盾。

未来方向 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如何化解患者都到大医院看病?除了提醒患者不宜小病大看,更重要的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用专业人士的话,就是“建立一个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实行分级诊疗,除了通过制度安排留住好医生,更需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问题是,基层医院的医疗器械、医疗环境乃至医疗文化,都无法与大医院相提并论,有多少名医愿意“下嫁”?业内人士建议,除了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更要分流出大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去往基层,开放医生多点执业也要重点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如果真正将此类建议落地和逐渐“变现”,分级诊疗制度便有生命力。 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