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院患者更偏爱输液 盲目输液不能药到病除

19.08.2014  20:13

  有报道称,中国一年输液用了104亿瓶,平均每人8瓶,远超其他国家人均使用量。记者昨日调查发现,合肥市民也喜欢输液。感冒、发烧等一些原本可以不输液还能省钱的小疾病,也会选择输液。

  走访小医院患者更偏爱输液

  不少市民对输液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普遍认为,生病了输液要比打针、吃药好得快,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多开些消炎药。这种现象在私人诊所、社区医院表现得尤为显著。

  昨天下午,在经开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不少家长在陪孩子输液。一个孩子的奶奶告诉记者,孩子咳嗽、吐痰六天了,一直在输液。他不爱吃药,打针又太疼,一般感冒就会带过来输液。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正在输液的患者,他们多数是因为感冒发烧就诊,其中有4人是主动要求输液。谈起输液的危害,患者一概不知。“有什么危害?大家都输,一开始就输就是防止病情加重。”

  记者昨日走访了省城多家医院,发现门急诊输液率均不足一成。以滨湖医院为例,8月17日的门急诊总量为1435人,其中有70人进行了输液治疗;合肥市二院(新区)平均每天有6000多位门急诊病人,需要输液治疗的不足400人;安医大一附院平均每天有10000位门急诊病人,输液病人平均150人,输液治疗仅为1.5%。

  说法究竟输不输患者也纠结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患者对于要不要输液其实挺纠结的。

  患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她也知道经常输液对身体不好,但是每次生病了,她还是忍不住要去输液。“输液的效果来得快,所以我还是愿意选择输液。”李女士说。

  对于儿童生病输液,多数家长则是担心如果不及时输液,孩子的病情可能会加重。市民张女士这两天每天都要带儿子去医院输液。张女士的儿子今年2岁,几天前有点感冒咳嗽。刚开始,张女士和家人没有在意,也没有带儿子去医院。但两天后儿子的咳嗽越来越厉害,还伴有发烧症状。到医院一看,医生说已经从普通感冒发展成支气管炎了。这让张女士感到很后悔:如果早一点给儿子输液,说不定就不会发展成支气管炎了。

  另外,作为输液“主力军”的儿童患者,往往对吃药比较排斥,一些味苦的中药或胶囊类的药因为难以下咽,更是难以得到儿童的配合。相对于中药和胶囊类药物,输液似乎更加方便,从而吸引了不少原本可以吃药的儿童最后选择了输液。

  观点

  “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拿感冒来说,正确的口服药物治疗不会比输液治疗好得慢,病程差不多都在一周左右。”

  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华山告诉记者,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而静脉输液是医疗界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输液其实就是个小手术,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因为需要刺破血管并往血管内输入并不属于血管里的东西。”他说,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如果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长期输液会损坏血管。”华山补充道,“此外,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最严重的是,盲目输液容易让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最终演变为‘超级细菌’。当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我们就将面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巨大风险。”

  应对如何避免过度输液?

  那么,怎样避免过度输液呢?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医生应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患者就诊时,应将输液的副作用进行充分的告知,并对患者有关诊疗过程的相关疑问进行详尽的解答,防止人们主动选择过度输液。另一方面,市民应该理性对待输液,正视输液的作用和危害。在医疗管理单位层面,需要更多的制度和监督措施,加强对医院的输液管控,要让每一个医院、每一位大夫、每一位患者,都树立“对待输液像对待小手术一样谨慎”的观念,只有这样,当医生或医院不提供输液服务时,也能得到患者的理解。

  该负责人呼吁,各级医疗管理部门和疾病防控机构要对公众加大医学常识的宣传力度,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监管体系和制度。如此,方可逐步改善过度输液的现状,老百姓的健康方可真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