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医生获评十大“最美援外医生” 系我省首位

15.04.2015  17:23

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扶危救困,治病救人……“2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日前揭晓,评选出了10位“最美援外医生”。记者昨日获悉,我省有一位医生榜上有名,他就是安医大一附院的外科医生黄帆,也是中国首批援助南苏丹共和国医疗队中最年轻的队员。据了解,这也是我省医生首次获此殊荣。

用高压锅为手术器械消毒

2011年7月,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建国,中国计划于次年派出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

当时,黄帆的双胞胎儿女还未满周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黄帆还是决定报名参加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

2012年12月底,在依依不舍地挥别家人后,这个80后的年轻医生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援外的征途。

对国内大多数人来说,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南苏丹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黄帆也不例外,他说,尽管去之前做足了思想准备,但是当飞机降落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国际机场时,40多度的高温和贫穷落后的景象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2013年8月,37岁的病人玛耶·詹姆斯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曾一度出现肝昏迷,情况十分危急。

朱巴教学医院条件有限,做手术的风险很大,当地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但是患者家属要求进一步诊治。

黄帆和同事们决定接下这个难题,进行脾脏切除术。

手术前,黄帆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甚至用自己做饭的高压锅为手术器械消毒,还拿出自己早餐的鸡蛋给患者补充营养。这些细小的举动感动了詹姆斯的父亲,他对医疗队的队员们说:“感谢你们决定救我儿子!不管手术结果如何,我都不怪你们!”

最终,在黄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很成功。詹姆斯的父亲看到儿子康复了,激动地握着黄帆的手说:“我们没有食物,也没有钱。我们回家后,会日日夜夜为你们和家人祈祷!”

医疗文书模板成当地标准

“因为国家太穷,即便是像朱巴教学医院这样全国最大的医院,缺医少药、护理混乱也是常态。”黄帆说,医院里没有准时查房,没有交接班,没有一台像样的检查设备,没有血库、没有疑难病例讨论,甚至没有完整的病例记录……

作为中国首批援助南苏丹医疗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手术没有专科器械包,还是大一统消毒,所以经常发生手术感染。”因为医院机制不健全,联系病床、病人转科、准备手术器械、消毒器械、手术室水电供应、药品准备,所有手术的外围工作都得靠黄帆亲力亲为。

在黄帆不厌其烦的讲解和示范下,医院采纳了专科器械分别包装隔离消毒,改进了污染手术和清洁手术的安排次序,并对病房进行分组分片管理。

没有规范的病例,黄帆还凭借良好的英语水平,自己撰写医疗文书,包括病例书写、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记录单、病情告知单、委托单等等。如今,他的医疗文书模板已经成了朱巴教学医院的标准“制式”。

此外,黄帆还先后三次走进偏远的帕鲁齐地区、耶伊地区和亚帕村开展义诊,为当地百姓免费检测、诊疗、发放药品并进行卫生防疫和健康知识宣传。

“战乱的地方更需要医生”

事实上,像黄帆这样被当地人称为“神医”的中国医生,其实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高温酷暑的自然环境,贫困落后的经济条件,疟疾、出血热、肝炎等传染病的感染风险,甚至还要面对军事冲突中枪林弹雨的考验。

2013年12月15日,距离医疗队的归期只剩十天。离家近一年了,黄帆满心期待着与亲人团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南苏丹首都朱巴突然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流血伤亡事件不断发生,城市上空经常回荡着枪声。

最激烈的时候,冲突双方的枪战就发生在医疗队的驻地院子里,而黄帆和同事们只能躲在墙体单薄的房间里,用柜子抵着门窗,听着外面噼噼啪啪的子弹一通乱响。

尽管知道留下来有多危险,尽管知道,也不知道何时战乱才能平息,更清楚家里的亲人多么担心、焦急,但黄帆明白,战乱的地方更需要医生。

“我是医生,我不能走。”黄帆和同事们坚守岗位,坚持冒着炮火开展工作,成功救治了十余位当地居民和祖国同胞。

南苏丹卫生部长瑞埃克·盖伊·库克看到中国医生在战火中仍坚守朱巴教学医院,非常感动,亲自为医疗队的队员们颁奖送行,盛赞他们为南苏丹医疗卫生事业所做的积极贡献,并称赞他们为南中友谊的“白衣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