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助百姓“家门口”看好病 解决基层看病难题

06.06.2016  16:16

  家住天长市汊涧镇长郜山村的66岁村民王以凡因突发急性脑梗,经卫生院医生紧急转诊,一路“绿色通道”住进了市人民医院,但入院两天后肢体乏力等现象却加重。 5月13日,医院肾内科医生李小元发起申请,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参与远程会诊,确认其属于进展性脑梗死,建议进行药物治疗,而不主张入院静脉溶栓和介入支架治疗。对症治疗一周后,目前患者已明显好转。

  “县域医共体很好地解决了基层重病、急病患者的就医问题,在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费用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县级医院‘留住’患者的目标。”天长市卫计委主任杨辅仁说。

  我省目前只有4个县实现“90%患者看病不出县”,县级不强、乡级不活、村级不稳是县域医疗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是缺人更缺人才。 2015年起,我省首批选取15个县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今年起,试点县增至40个。

  “我们和3家乡镇中心卫生院、18家卫生院和75个村卫生室建立了帮扶关系,全院有11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下沉’坐诊。 ”天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浩说。从去年3月着手筹备到9月正式启动,关于医共体,他们整整“琢磨”了半年之久,“说实话,一开始真不知道该咋办,于是就跑基层摸底调研、到杭州等地学习‘取经’。 ”一番摸底后发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比之前想象得还要差,“不但人才、药品、影像检查设备都缺,甚至一半以上乡镇卫生院连病房都没有,根本无法接收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为实现精准帮扶,天长市人民医院实施“1+1+1”结对计划,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分别和乡镇卫生院医师、村医建立师带徒关系,手把手、“一对一”专门帮带,首批组成128对。铜北卫生室村医沈在峰与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天浩结成了帮扶“对子”:“平时遇到啥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电话直接联系专家,对业务能力提高很有帮助! ”除了电话联系,“医共体”还搭建起官方微信群,160多位县、乡、村三级医生“齐聚”,进行实时问诊、业务交流、预约检查等各种业务,“今年,要争取把全部村医都‘拉’进这个交流平台。 ”王浩说。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的墙上,一溜圈贴满了结对帮扶名单、对口支援坐诊排班、年度培训计划等各种图表,“医院中高级职称以上医生共编写了140个课件,有针对性地对包括村医在内的基层医生开展专题培训。我们每周还会提前和基层联系,视对方需求加派相应科室的专家。 ”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建军说。

  “医共体”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支持。医院自筹资金30余万元,在成员单位之间搭建广域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今年初,又投入200余万元建起了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运程会诊平台,“监测显示,天长市外流病人的三分之二集中于这两家医院。远程会诊平台可实现三方视频交流,乡镇卫生院能直接向南京专家在线请教,使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权威专家的诊疗服务,不但能免去奔波劳顿之苦,还能大大节约就医费用。 ”王浩说。

  “医共体”为基层医疗机构量身制作的医疗水平提升计划既有“软件”支持,还有硬件的投入。在天长市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地处市区近郊的万寿镇卫生院新建了住院病房和手术室,还新添了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麻醉机、心电监护等价值8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下一步,计划通过‘1+N’师带徒帮带、指导基层开展病人跟踪管理、因地制宜重点帮扶等措施,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天长市人民医院院长许长松说。

  据介绍,天长市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天康医院为牵头单位已组建3个医共体,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结对帮扶、远程帮助等方式,实现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有机联动、资源共享。今年1月至4月,市直两家医院共开展专家帮扶近400人次,下转基层病人近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