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改革:北约华约联考解散 高校实名推荐终结

19.12.2014  04:02

  高校自主招生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昨天对外发布。这把“尚方宝剑”将给安徽考生带来诸多影响:高校不再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北大清华实名推荐制估计要终结;联考明确取消,考生申请几个学校就要考几次了;高校须在高考成绩公布前(最晚6月22日前)敲定自主选拔人选,换句话说,高考成绩将在6月22日或23日公布。

  变化:取消推荐名额影响:推荐上北大没机会了

  在自主招生试点意见中,有一句看似平常的要求: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对合肥考生来说,这个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一些考生想提前拿到北大、清华入场券的希望没了。

  从2010年起,安徽省开始进入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范围,当年全省共5所中学获得推荐资格,每个学校有一个推荐名额。刚刚过去的2014年高考,安徽省有10所学校获得推荐资格,共有13个推荐名额。除北大外,清华大学则有“领军计划”,采取的也是校长实名推荐的方式,由清华大学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

  以合肥一中为例,在2014年同时获得了北大和清华的校长实名推荐资质,推荐上北大的有3个名额,推荐上清华的有1个名额。“只要表现足够突出,在高考前就有4个机会进入北大或清华”,郭军是合肥一中高三学生家长,他感慨说,现在忽然取消推荐名额,等于这样的好机会就没了。

  虽然学生和家长普遍感到遗憾,但老师们似乎并没有多少担忧。“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凡是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在最后高考中成绩也都非常突出”,合肥一中相关负责人分析,即使当初没有这份推荐资格,凭高考成绩上北大、清华也毫无悬念。对优秀学生来说,哪一种考核形式都不怕。

  变化:取消高校联考影响:学生或要为赶考奔波

  此前早有风声传出,高校自主招生将禁止采取联考方式,防止形成“小高考”。此次教育部在解释这一政策时,更是明确点出,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将全部取消。

  “这个结果在预料之中”,合肥八中一位高三老师分析,一直以来大家对联考的争论都比较大,有人认为这增加了考生的备考负担,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但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为了方便学生:考生想申请多个学校,有了联考就不用每个学校都去考一次,一次考试成绩可多次申请使用。

  如今出台的新政,又将自主招生打回原形,由各个高校单独进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考生想参加多个学校的自主招生,就必须挨个去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赶考”了。“这就导致两个结果,要么考生只选择一个学校,放弃其他;要么选几个学校,来回奔波,也是件麻烦事。”

  对特别偏远、贫困地区考生,试点高校将探索选派专家到当地开展考核、实行网络远程视频面试等方式,为考生顺利参加考试提供便利和帮助。

  变化:更改测试时间影响:限定高考成绩6月23日前公布

  此次新政特别明确了自主招生的各个时间点:2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自主招生简章。3月底前,考生完成报名申请。4月底前,试点高校确定参加考核考生名单。6月10日至22日,试点高校完成考核确定人选。

  “可能考虑到这是改革后首次尝试,所以规定得比较细致”,业内人士分析,以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体。将自主招生测试放在高考之后,学生们应考将更加放松,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测试的时间点又在高考成绩发布前,这对考生来说也是有利的,可以避免高校对高考成绩设定门槛,有利于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获得机会。

  同时这种时间界定也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各高校必须在6月22日前完成自主选拔,这也是高考成绩公布的最后期限,也就是说,明年高考成绩最迟会在6月23日公布。

  自主招生禁“联考”

  实施时间:自2015年起

  考试时间: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6月10日-6月22日)

  公布结果:最晚6月22日前

  考核方式:不分名额禁止联考

  考试内容:不超两门全程录像

  录取要求:原则上不低于录取线

  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