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探路突破志愿服务“三月来四月走”

21.12.2014  11:20
  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同时,也出现短期化、运动化和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如何摆脱蜻蜓点水式的“三月来四月走”,让志愿服务文化深入人心?

  合肥市包河区以社区这一社会管理末梢为突破口,探索“社工+义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使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遍地开花。如今,占全区常住人口10%以上的6万多名志愿者、400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为居民提供“订单式”志愿服务。

  “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扶助和关爱,往往需要落实到社区。”包河区民政局局长蔡芳介绍,将志愿服务的“主阵地”设在社区,可以精准地找对人群,对接需求,将志愿服务变成雪中送炭的实事。

  志愿服务做得好,可以弥补“政府之不及、市场之不为”,于无声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包河区为志愿服务工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鼓励社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农民工文化驿站、社区志愿服务广场、邻里守望卡、八小时之外党员先锋站……一个个创新项目被社区智慧创造。

  “两工”协作,“项目化”运作

  现实中,不乏一些志愿者因缺乏规范、监督和引导,导致被服务人群“伤心”的案例。鉴于此,今年4月,滨湖世纪社区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正式挂牌,向全市志愿者服务队伍开放,提供包括手语等20多个免费培训项目,提升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和社会服务站被整合在一起,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

  今年5月,该区在全省率先启动首届公益创投活动,创投资金500万元,广泛征集特色服务项目,建立起由社区开发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负责实施的运行模式。首批资助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达到40个,50%以上的社区有社会公益组织牵头开展志愿服务。

  “记录制”管理,让“”循环

  今年,包河区在全省率先开通区级志愿者网站,对全区社区志愿者进行信息化管理。点击进入包河区志愿者网站,招募注册、项目发布、激励嘉奖等板块一目了然。

  同时,作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地区,信息化建设让包河区足以推行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每个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都会被记录下来,按照志愿服务时间评定为1星至5星,达到一定积分,可以在本社区“爱心银行”兑换。

  未来,包河区还将试点志愿服务记录全区通用制度,实现服务在社区间流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