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双手种出“幸福果”

12.03.2018  15:31

   “贫困户搞特色种植养殖,还能得到政府补贴。现在扶贫政策真是好,只要扑下身子干,都能脱贫。 ”

  “等靠要”无法脱贫,脱贫是靠奋斗出来的。

  “观赏鲤鱼一条能卖到200元左右,176亩鱼塘的净利润有60多万元。 ”春节期间,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杨柳村的家庭农场主李友清忙得不亦乐乎,不时有外地货车前来买鱼。

  4年前,李友清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那时的他不是不勤奋,他把家里7亩多田地收拾得井井有条,还趁着农闲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可自从父亲患病后,四处求医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身债。一直要强的李友清被识别为贫困户,这事让他郁闷了很久。

  穷则思变。李友清利用扶贫贷款搞水产养殖,终于干出名堂。他曾经一口气签下290亩地,当年就有20万元真金白银入袋,而且后来还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自己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苟安者弱,拼搏者强。 ”今年元旦以来,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关王庙村葛家礼家门庭若市,除了春节期间,几乎每天都有市民到他家购买草莓。葛家礼说:“接到客户的电话后,我就着手准备包装草莓,这段时间不少人一买就是十来盒。 ”

  从当初的4亩草莓到现在的11亩,葛家礼愈发相信:只有靠勤劳的双手,才能脱贫致富。在草莓大棚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草莓一季毛收入在1万元出头,一年仅草莓这一项,就有10多万元收入。 ”

  在通往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20.2万人,减少558.9万人。界首市邴集乡村民赵思志曾是贫困户之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年也光荣脱贫了。 “贫困户搞特色种植养殖,还能得到政府补贴。现在扶贫政策真是好,只要扑下身子干,都能脱贫。 ”赵思志说。

  “咱不能让人瞧不起,不能老拿着补助。只有自己摆脱穷帽子、不断富起来,才是真本事。 ”

  脱贫路上充满艰辛,唯有攻坚克难。

  “咱不能让人瞧不起,不能老拿着补助。只有自己摆脱穷帽子、不断富起来,才是真本事。 ”不服输的李友清,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2015年,李友清空出50亩地种桃树。然而,次年受灾,果树林损失惨重。但他不灰心,2016年又补种了桃树,并与别人合作种了70多亩绿化林。 “果树收成一般,绿化林以木瓜海棠、香樟为主,经济效益也不好。后来转向水产养殖,终于赚到钱。 ”李友清认为,他能够从跌倒中爬起来,靠的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脱贫的路上,与李友清相比,赵思志算是“小步快走”。他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流转土地15亩,购进优良桃树苗发展经果林种植,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林下套种红薯和马铃薯,还发展林下土鸡养殖。“仅去年春节前出售土鸡蛋一项收入就有5000元。 ”赵思志说。

  脱贫不仅意味着贫困户的收入有了提高,也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在提升。

  记者走在城南镇关王庙村里的水泥路上,不时看到路旁的草莓大棚。关王庙村村支书张恩发说:“2013年,村里成立了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育苗、技术指导、销售等服务。村里还通过党员带动贫困户、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等方式,为贫困户带来稳定、可观的收益。 ”

  “村里的草莓知名度提升了,社员也跟着沾光。”葛家礼说,由于抱团种植、销售,村里的草莓有了稳定的客源,今年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助采摘活动,双休日两天仅自助采摘就有好几百元的收入。

  游客们在关王庙村的草莓大棚,不仅可以挑选中意的草莓,直观地观察草莓的生长环境和品质,还可以当场试吃,享受采摘乐趣。“听到城里人夸赞我们种的草莓好吃,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葛家礼说。

  “我想把村里的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搞一个联合体,大家合作创业找项目,用项目带动产业。 ”

  脱贫只是开始,致富才是目标。

  为摆脱贫困,李友清在种植养殖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去年以来,李友清起早贪黑,连家都搬到了农场里。

  2016年,李友清把目光瞄向了采煤沉陷区的水塘,一次性承包了176亩,到2017年初,净收入达到十多万元,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两年的经验积累,也让他理清了思路:春节前后忙鱼塘,4月到6月忙庄稼,6月、7月忙果树林,李友清把自己一年到头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村里空余劳动力也被他调动起来。

  “我还发展了8亩地的葡萄园,去年秋天收成也不错,还没出村就给消化掉了。 ”李友清说,“我抓住了扶贫的好政策,成了潘集区第一家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 ”

  来之不易的幸福,让人更加珍惜。谈起今后的打算,葛家礼说:“今年我们村已与省内一农业高校联手组建草莓育苗基地,我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学一些育苗知识,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早日成为种植大户。 ”

  赵思志的好日子是从“立体种植养殖”的辛苦劳作中得来的。因此,他对未来发家致富信心十足:“我准备申请5万元扶贫贷款,再扩大养鸡规模,发展绿色农业,建一个农家乐。 ”

  “我想把村里的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搞一个联合体,大家合作创业找项目,用项目带动产业。 ”通过不断转型,李友清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在他看来,村里不缺能人,缺的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决心:“自己一直都在不断地尝试转型,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自己,但自己闯出来的路一定会通向幸福。 ”(记者 夏海军)

   ·记者手记·

  在奋斗中激发攻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强调了“奋斗”这一时代主题词。脱贫攻坚之所以是伟大的事业,不仅因为这个事业是光荣的、宏大的,也因为这项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干部群众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实现。

  笔者经常采访贫困户脱贫的故事,体会到凡人凡举的奋斗是幸福的,也是艰辛的、曲折的;体会到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攻坚战中,惟有奋斗才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惟有奋斗才能永葆青春的朝气;体会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只有奋斗才能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更好的自己。

  脱贫攻坚说到底是靠人干出来的。关键要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奋斗脱贫”。全省各级扶贫干部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带领和引导贫困户动起来、干起来、快起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