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行动”重拳出击,池州大力开创绿色发展之路

05.09.2017  02:37
“六治行动”重拳出击,池州大力开创绿色发展之路 - 徽广播
“六治行动”重拳出击,池州大力开创绿色发展之路 - 徽广播
“六治行动”重拳出击,池州大力开创绿色发展之路 - 徽广播
“六治行动”重拳出击,池州大力开创绿色发展之路 - 徽广播
“六治行动”重拳出击,池州大力开创绿色发展之路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9月4日讯(记者:唐佑轶)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决策部署,2016年以来,池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协同发力,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等“六治行动”,切实呵护好池州“山、水、土、气”特色优势,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力争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中破好题、立标杆。

  一、铁腕治矿。集中整治关停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规模小、开发效益低下的矿山,压减矿山数量,控制矿石开采总量,到2020年底,全市矿山在2015年底171家的基础上关停70%,符合整治要求的生产矿山控制在50家以内,在产矿山企业必须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目前,全市现有矿山168家,停产整顿和创建矿山155家,其中17家矿山达到创建标准,即将复产。

  池州市贵兴矿业充分认识到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性,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入8千多万元用于矿山的环保治理,并在矿山附近安装PM2.5检测器,随时检测空气得相关情况。效果非常显著,污水被治理了,而且被处理过的污水可以循环使用,经过三级沉降处理后的污水非常清澈。矿区还引入了一台环保制砂机,不仅把废弃的矿渣变废为宝,生产出可带来可观收入的砂子,年产值3千万元左右,而且整个生产过程也不产生任何污染。

 

  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流出的清澈见底的水

 

  

变废(矿渣)为宝(建筑材料)的环保制砂机

  二、重拳治砂。用两年时间,在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依法开展禁止在禁采区采砂、禁止无证采砂、清理河道堆砂场(简称“两禁一清”)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目前全市162公里长江河道、605公里内河河道276处砂场制砂场已清除219处,217艘采砂船舶拆除采砂设备195艘,立案查处非法采砂60起;同时建立了四级河长制,正在制定《池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促进全市河道采砂管理依法、科学、有序。

  水上联合执法队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巡逻

  联合执法队队员执法现场

  三、从严治岸。通过三年整治行动,全面完成长江岸线资源清理整顿工作,实现岸线资源集约化利用模式,释放生产、生活、生态岸线资源的活力,提升滨江城市特色品质。目前,省下达我市12座非法码头(砂场)整治任务,已拆除10座,同时编制实施沿江岸线利用和保护规划,修编《池州港总体规划》,构建“从严治岸”长效机制,确保7月底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整治任务。

  联合执法队队员拆除非法砂场传输设备

  四、精准治污。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蓝天行动”、“9+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精准治污清单,实行“点对点”管控。通过专项整治,“山水土气”质量明显好转,区域内重点流域水质持续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五、科技治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三超”(超限、超载、超速)“三治”(治理扬尘、治理泼洒、治理尾气)为主内容的国省干道和重要县道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共投资3100余万元,建设了集动态监控卡点、固定治超站、货物源头监管卡点、矿管处计量点、移动稽查“五位一体”的科技治超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了“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全过程科技治超监管体系,截至目前精检超限超载超速货运车辆11496台,处罚车辆725辆,超限超载效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六、全面治脏。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为抓手,“加减乘除”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减法”起步,全市目前共出动人力2.7万次、车辆10.5万车次,累计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2.6万吨,搬迁禁养区养殖场120家,88%行政村完成村域清理,80%乡镇完成镇域清理,目前已基本完成清理任务。所有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工作已全面启动。从今年开始分四年完成全市农村改厕5.99万户。石台县作为全省农村改厕试点县已全面启动改厕工作。“加法”助力,将农村环境治理“三大革命”与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文明创建有机融合。“乘法”释放,通过建立市场参与机制、农户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制度化。“除法”明则,通过实行“榜单”制、“路长”制、“网格”制,压实属地责任、“主官”责任、“末梢”责任,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