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激励创新增强动力 合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06.01.2017  16:03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加快建设,一辆辆合肥造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走出总装车间驶向全国。  张大岗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深化改革释放红利,强化创新增强动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型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工作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品牌日益彰显。当前,合肥正全力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及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集群,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圈,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与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万亿

        在创新发展目标上,我市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6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打造10个左右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22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翻一番,达到200亿元;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等。

        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写入了我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其中,我市将以大科学装置群为基础,集聚一流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同时,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战略性前沿关键技术,强化重点领域的创新平台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圈,支持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研发机构来肥合作发展;催生颠覆性技术与产品,开展多学科交叉探索研究,加快原创性成果、变革性技术实现产业化。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大手笔描绘了“十三五”产业创新蓝图:全面构建创新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

 

 

        投入“真金白银”吸引优秀人才

        资金、人才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近两年,合肥先后出台一批产业政策,帮助产业发展迈过“人才鸿沟”,突破“资金瓶颈”,助力产业做大做强。

        助推产业创新,合肥投入“真金白银”。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市编制形成《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施方案》,修订出台全市自主创新政策条款,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预算安排自主创新资金达7.6亿元。

        针对高端人才引进,我市出台了《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庐州英才培养计划等,着力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建立专项服务制度。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260人,其中海外人才52人、院士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7人,他们成为合肥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

        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进入全国省会前五

        去年4月,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创新驱动发展制度环境,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5位。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合肥将着力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离子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形成1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十三五”时期,合肥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新阶段,更需要突出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的“换挡升级”。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条主线,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开放合作”两大动力,强化“全链条推进产业创新、全要素搭建创新平台、全方位激励创新创业”三条路径,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紧密衔接、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本报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