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为芜湖发展注入源动力

21.10.2014  1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全力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今年上半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创新型城市,并被省政府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芜湖建设迈出了崭新步伐。
   改革机制体制  不断激活创新要素
  灵活的体制机制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力和保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创新,通过改革为创新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办法》等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简化项目申报审批程序、财政多元化支持,以优质科技资源导入、高科技创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明专利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取得成效;创新扶持方式,改变直接拨款的资助方式,更多采用委托贷款、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对县区资金比重超过50%的政策兑现审批权下放到县区,市本级只负责审查和资金拨付,减少了审批环节。
  今年作为“政策落实年”,我市加大了省、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创新要素进一步激活。上半年兑现市自主创新奖励资金2.3亿元;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68个,资金8700万元;减免上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9.9亿元,企业研发费用抵扣所得税2.23亿元,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集聚创新资源  人才磁场效益凸显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积极实施人才特区战略,坚持培养引进并举,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步伐。
  为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芜湖,我市积极鼓励创新团队“落地”创业,坚持为高端人才在落户、配偶安置、子女上学、定点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健全人才激励、收益分配等机制,不仅加大投融资、税费减免、环境优化等方面支持力度,对各类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创业载体分类奖补,还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吸引风险投资等方式,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问题。抢抓人才团队招引契机,促成了鼎恒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医凌有限公司、福德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落户芜湖。
  全面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目前,省级以上孵化器达13个,院士工作站总数达到17个。组建了芜湖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芜湖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10多个研究院,涉及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电子通信、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时,我市围绕首位产业、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坚持招引工作好中选优。21个团队与我市签约,所涉领域,与我市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培育市场主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只有进入产业化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市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等多种手段,引导研发设备、高端人才、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向企业积聚,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真金白银”。
  今年1-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92亿元,同比增长14.8%;发明专利申请量4765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2.8%。全市168家企业通过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审核,其中新认定52家、复审35家、重新认定81家,确定对首批4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进行培育。
  通过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研发平台等形式,带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举办10多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60多项,高校共发布各类科研成果4000多项,有350多项技术得到应用推广。科技计划项目的示范作用显现,2013年以来,争取的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中,企业为主体承担的占90%以上,组织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企业为主体承担的占80%以上。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还组织科技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千百十”行动,走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实体指导,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依托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科技项目咨询服务,主动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好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