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闻出版单位积极支援鲁甸抗震救灾

18.08.2014  13:34

      自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协调小组,对有关工作作出部署。8月17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从总局办公厅获悉,中央新闻出版单位一方面做好抗震救灾报道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捐书捐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第一时间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迅速启动应急报道机制,组建报道小组,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据介绍,新华社在8月3日地震发生4分钟后即播发快讯,并于当晚开设《鲁甸地震》栏目,及时、持续、滚动报道灾情;组织包括总社和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分社在内的60多位记者,前往灾情最严重的乡镇采访报道。《中国青年报》也成立了由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挂帅的应急报道组,两位副总编辑担任副组长,并临时从贵州、四川抽调记者充实报道力量。《中国边防警察报》在地震当日即派两名记者随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抗震救灾抢险救援队赴灾区采访报道。

      多媒体方式反映灾情
      据统计,截至8月11日,新华社播发鲁甸抗震救灾各类稿件3000多条;《科技日报》刊登新闻报道、评论等70篇;《中国日报》刊登稿件70余篇,图片50余幅;《工人日报》刊发报道、评论36篇,图片17幅。此外,《农民日报》《中国边防警察报》也刊发了大量报道。
      其间,《中国红十字报》用12个版面,共刊发报道近100篇;《中国新闻出版报》5日起在一版开设《连线鲁甸·抗震救灾》专栏,共刊发报道20余篇。
      此外,中央新闻单位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立体、即时展现抗震救灾情况。新华社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途径,推出“黄金救援72小时”“360度全景图片”“寻找谢樵”等手机客户端多媒体产品。《工人日报》官方微博转发、组织报道、评论等70多条,部分新闻制成二维码,以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
      此外,有些中央媒体还注意发挥服务功能,及时刊登服务信息。《经济日报》刊发报道涉及天气情况、基础设施抢修、灾害安全提示、生活设施恢复、灾后房屋重建等便民信息。《中国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重点关注医疗卫生领域相关情况,并利用微信等平台普及卫生防疫等知识。

      积极组织捐书捐款
      除了组织报道外,中央新闻出版单位还积极捐书捐款,尤其是出版单位第一时间将有关抗震救灾知识手册、宣传品发往灾区。
      在人民出版社,除此前紧急赶印出来的两万册《中国家庭应急手册》、3000套《地震来了怎么办(招贴画)》两种图书已运往云南灾区外,该社有关编辑部目前正在与云南省委宣传部商议,准备策划出版宣传抗震救灾先进典型的选题。
      紧随其后,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紧急调运了一批实用、简便、易懂的抗震救灾出版物,也陆续发至云南灾区。
      在《中国青年报》和《慈善公益报》,报社组织全体员工捐款。在《经济日报》,从8月9日开始到31日,每天由昆明印刷点印制的300份报纸运往地震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