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台文件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为主引擎,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
《实施意见》包含六大部分31项具体内容,确定了120项重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从农村改革、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缓解融资难等多方面,发出“利农”红包。
解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实施意见》围绕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实施意见》明确,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提品质,就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促融合,就是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去库存,当务之急是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消化粮食库存。
降成本,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补短板,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当前,农业遭遇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如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备受关注。《实施意见》围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出了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一系列举措。
其中包括,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区域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
《实施意见》注重突出安徽特色和问题导向,力求具体措施更务实、更接地气。其中,针对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粮食去库存非常紧迫等新形势,《实施意见》提出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体系建设、搭建县域内用工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省属粮食企业和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探索“粮食银行”收储运营模式等政策措施。
针对基层反应较集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保险难等问题,《实施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水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全面落实和推进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政策,支持市、县自主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农业补贴、农业担保、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等政策措施。
转移支付挂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美丽乡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积极探索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建立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意见》围绕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提到,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奖补等途径,带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记者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