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灯亮相民间曲艺大会

24.02.2016  17:06

  2月18日至20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保护”为主题、被誉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的2016年马街书会在河南省宝丰县开幕。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说唱艺人,京韵大鼓、凤阳花鼓等数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加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和“刘兰芳与三十五年马街书会回顾交流演出”,为本届民间文化盛典献礼。

  凤阳花鼓应邀出席此次盛大的非遗艺术展演,由凤阳县文化馆十位年轻的凤阳花鼓传承人组成的艺术表演队,博得在场的各级非遗专家、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艺人和全场数万名观众的一致喝彩。通过参加马街书会和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凤阳和凤阳花鼓知名度和美誉度,学习和吸收到各地非遗项目艺术精髓,同时,也增强了与活动主办地和各非遗艺术表演队的相互友谊与艺术交流,共商了非遗保护大计,打造了地方旅游文化品牌,今后还将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凤阳花鼓灯是淮河沿岸民间艺人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热情奔放的民间锣鼓加歌舞,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其最早起源于宋代,兴于明代,是杰出的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是汉民族舞蹈的代表舞种,不仅拥有潇洒奔放的舞蹈,而且还含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戏,与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花鼓灯以舞为主,七八人到六七十人不等,一起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氛。参加花鼓灯的大多是当地农民,他们“农忙从事生产,农闲搭班演出”,活动多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进行,健康且朴实、乡土味极浓,因而受到当地人民和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在凤阳,众多男女老少能唱会敲锣打鼓玩旱船扭花鼓灯,自娱自乐。花鼓灯常演的歌、舞、剧有《扑蝶》、《游春》、《丢手巾》等,反映表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表现他们相互爱慕,挑追嬉戏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传说,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喜悦心情。

  (责编: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