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人”变迁记---薛城区农村电商的逆袭之路探秘

02.03.2016  16:36

  “自从网上也能开店做生意,现在俺不吃香啦,以前托俺办事买卖东西的天天挤破家门,现在一两个月也难得见一个喽!”当了30多年传统农村‘经济人’的沙沟镇殷衍平老人失落地说。

  殷衍平老人的失落源于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渠道的普及下沉,凭借“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种特色、一家网店”这一标配,借助“互联网+”东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迅速“颠覆”,一大批“草根”成功逆袭,网货进村、土货进城逐步成为一种时尚,为农民致富增收增添了后劲。

  “我们合作社种植了300亩蓝莓、100多亩石榴。以往每到销售季节都快愁死了,求爷爷告奶奶看人脸色找销路不说,100多吨产品得有一半折本低价出售。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个现代超级‘经济人’,一年200-300万的收入绝对不成问题!”  谈起这一变化,西界沟村蓝莓合作社负责人禇衍爽乐呵呵地说。

  发展农村电商,薛城区底气从何而来?据该区电商发展办公室徐方坤介绍,薛城区是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区,面临转型升级发展的艰巨任务。是传统农业生产大区,张庄石榴、洛房泥塑、陶庄石雕、鲁南煎饼、周营土豆、沙河涯青萝卜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然而由于缺乏销售渠道,产品被全国大市场边缘化,大多只能在当地消化,形成了虽有致富“摇钱树”,但财富不进“聚宝盆”的尴尬局面。此外,目前,薛城区322个自然村已经实现互联网数据和邮政网络全覆盖,已建成农产品安全标准化生产基地8处,获得国家认证绿色、无公害品牌42个。2015年,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从国家层面释放出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信号,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派发政策“红包”,频获扶持的农村电商迎来新机遇。

  “拓荒”农业电商,究竟从何处发力?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围绕顶层设计,去年以来,该区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抓的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农村各类经营业态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结合农村经济现状,邀请省市电子商务“行家里手”科学论证,明确提出“电子商务三年培育计划”,设立1000万元发展引导资金,规划了6个电商产业园(孵化基地)、3个电商示范镇、6个电商示范社区、27个电商村(居)。在资金政策扶持上,创建成为区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社区)、农村示范户(社区体验店)的,分别给予创建主体3万元、0.5万元奖励。对评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补助;给予农村电商示范户(社区体验店)新开设网店装修补贴3000-6000元。

  3月1日,笔者在现场看到,由薛城区供销社投资3225万元兴建、集O2O、B2C、B2B等多种交易方式于一体,经营与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综合电商平台—“车轱辘电商”平台已经正式上线。据了解,该平台设有全网淘、农业服务、社区商城、地方特产、便民服务等模块,对接全国总社“供销e家”电商平台,可为客户提供代购服务,组织推荐当地名优特产、工艺品等进入平台销售,推介乡村旅游及“农家乐”等特色项目,提供代销服务,同时可代充手机费、代缴水电费、代购车票、代收发快递,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目前,首批3处体验店、10处农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也已同步建成启用。

  一石激起千重浪。在电商村的示范带动和激励政策引导下,薛城辖区内形形色色的农村电商风生水起,一路高歌猛进,直接或间接“触电”的实体店铺越来越多,销售额节节攀升,累计交易额过亿元。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月29日,该区先后涌现农村电商经营业户4260户,从业人员11000余人,营销产品涵盖石榴、服装、咸鸭蛋、红枣、杂粮、日用品等20余种,其中,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以上电商户10家、过百万元以上电商户46家。

  周营镇胡庄村青年农民王志国通过互联网“经济人”牵线搭桥,致力于“B2B”模式,运营女装打底裤网上批发,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同时,通过经营个人网店“兰微诗”品牌大码女装,带动了周边群众30多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极大提升了从业者信心。

  电商销售方式,和以往有何不同呢?邹坞镇马庄村电商示范户殷允侠说:“现在村里的土特产通过网上卖到全国各地,如果有人想从网上买东西,我也可以帮他们买,而且都是免费服务,很方便。”

  据了解,农村电商引爆农村经济的同时,也点燃了当地青年回乡创业热情。“正月初九一家电商企业招募互联网从业员工30人,实际报名应聘的人数突破了700大关。最为可喜的是大批高学历青年返乡创业,为人才流失严重的农村补充了新鲜血液。”薛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韦昌珍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