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村流通 安徽省打造农村流通体系3.0版

21.07.2015  10:11

  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再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互联网+农村流通”。

   插上电商“翅膀”,农村网络消费成新增长点

  岳西县和平乡太平村,是一村一品瓜蒌专业示范村,地处大别山最深处的驼尖脚下,沿着弯绕崎岖的盘山公路,从县城驱车到这里虽然只有20多公里,却需花费近1个小时。

  “去年因为销路不好,瓜蒌子很难卖出去,不少种植户准备转种其他农作物,瓜蒌面临减产的危险。”太平村大学生村官林卢珍说,电子商务的到来,小生产对接上了大市场,给瓜蒌子销售带来了商机,今年全村瓜蒌种植面积增加了300亩。

  当流通遇到了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不仅让村民体验到“足不出村、购遍全球、啥都有卖、超级省钱”的便利生活,还让农产品销售插上电子商务的“翅膀”飞出了大山。 “仅在5月份,村里的电商服务站就实现代购代销111单。 ”林卢珍说,一些平时不太好卖的农产品在网上销售不仅卖价高,销路也广。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岳西县电子商务拉动消费增长7%以上,促进产品外销增长16%,直接参与网上创业青年2000余人,带动就业近3000人。

  “理顺农村流通环节,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抓手,岳西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是我省近年来推进‘互联网+农村流通’的一个缩影。 ”安徽商之都电子商务中心负责人刘家杰表示,流通决定生产,传统意义上,农产品进城渠道有限,如果没有人收购或者行情不好,农民往往会遭受损失。而电子商务在农村的“野蛮生长”,彻底改变了农村传统流通方式。 “它通过与消费者精准对接,简化了中间环节,畅通了进城渠道。 ”

  随着“互联网+农村流通”的深入实施,农村网络消费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据省商务厅初步统计,今年1季度,全省乡村限额以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比城镇高0.6个百分点,占全省限额以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首批7个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网上交易额10.26亿元,同比平均增长21.3%。

   改变消费观念,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如果说2006年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是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1.0版本,那么2013年省政府启动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就是2.0版本,去年开展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就是3.0版本。

  3.0时代,消费品如何进村,农产品如何进城?业内人士认为,关键是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将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衔接起来,彻底改变农村流通方式和消费观念,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据省商务厅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7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快递量达331.8万件,同比平均增长28.6%,彰显出“互联网+农村流通”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安徽大学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中心负责人刘晓云认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乡镇商贸中心和中心村连锁直营店成为网购商品的实体展示店和配送服务终端,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消费便利和放心问题,还搭建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快捷平台。

  不仅仅是岳西,我省其他地方也都在借电子商务东风,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怀远县以“淮商e购、怀远微笑生活、怀远智慧”三网整合和第三方平台特色馆联动,实施“采皖北、卖全国”,实现中心村直营店与电商村站融合发展。绩溪县通过区域平台将当地生鲜和土特产直销上海。凤阳新百大集团在全县15个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微农服务站,实现自建微农网与乡镇商贸中心、村级直营连锁店对接。阜南新百集团利用自建新百易购网,以“O2O”形式将城乡连锁经营网络作为提货店、体验店,试点示范促进效应明显。

  “目前,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试点县,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及中心村连锁直营店配送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为农村居民便利安全消费提供了有效保障,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了有效服务。 ”6月30日在岳西召开的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进会指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乡镇商贸中心和中心村连锁直营店成为网购商品的实体展示点和配送服务终端,搭建了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快捷平台,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城乡商品双向顺畅流通

  “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生产方式,是转变农村流通方式的重要手段,必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省商务厅有关人士指出,开展“互联网+农村商品流通”,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抓手,是畅通农村流通渠道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省农村人口散居、面广,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电商服务网点缺乏、物流配送不便等瓶颈制约。 ”刘家杰认为,从目前看,“互联网+农村流通”有两个瓶颈需要解决。一个就是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消费品如何通过完善快递配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送到农村居民手里;另一个就是“最初一百米”的问题,即农产品如何打通上行体系,实现城乡一体、购销互进,助农增收。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就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提升‘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 ”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就我省来说,就是要依托已经建成的“主城—区县—乡镇(社区)—村”四级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整合“乡镇商贸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直营连锁店”和供销、邮政等商业网点资源,叠加构建立体商贸网络,使农村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村级店有效实现“三流”合一,实现城乡商品双向顺畅流通。

  “电子商务只是工具,是如电力一般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效率提升器。 ”刘晓云认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就要善用互联网优势,不仅要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商等知名电商合作,支持其在本地建设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并延伸到镇、村建设服务站点;也要充分利用邮政、供销系统以及其他电商企业利用现有网络优势,为畅通城乡双向流通网络提供多元化支撑。

  事实上,我省正是这么做的,不仅统筹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布局的现有农村渠道资源,推动电子商务第三方配送、共同配送在农村的发展,还与阿里巴巴、中国邮政安徽分公司携手合作,共建农村电子商务,打造“互联网+流通”的农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