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服务精准性 产品更加个性化

11.02.2017  01:32
      自2015年被列为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试点单位后,安徽省气象局推动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将单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为农业保险,由公益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深化为公益与市场化并重的服务。
      安徽省气象局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省农业委员会、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省保监局四部门联合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气象服务面向农业保险企业的服务理念,同时采用“公益+市场”结合运行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导向,启动商业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领域探索。
      针对现代农业保险服务需求,省气象局与国元保险联合出台《安徽省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实施细则》,厘清了气象部门、保险公司职责分工,列出了产品清单及服务性质,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投入渠道和运行保障机制。该细则将农保气象服务主要任务分为农业保险承保、农业保险勘灾定损、农业保险评估及理赔等3大项14小项,开启了农保服务“私人订制”,适应了农保企业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求。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保险的现实需求匹配度不够、农业气象业务基础能力与农保气象服务需求差距较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政策导向与业务组织不够明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说。面对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日益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如何实现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效益最大化,提高指数保险服务的精准性仍是绕不开的难点。
      汪克付认为,从国家层面,政府要完善农业气象站监测网布局,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能力。同时,要加强农业气象综合观测数据应用与信息共享服务,积极吸纳社会与公众力量参与数据监测,动员气象信息员、基层协保员提供要素观测和图片资料,并利用雷达监测、自动站资料进行修正。从市场层面,气象部门应与保险公司牵手合作,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深化、拓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包括以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为突破口,构建“气象+保险”服务体系,加强与气象因素相关的险种设计,增加指数保险种类,联合开展险种服务、定损与理赔服务、勘灾定损技术及标准研发,建立合理的保险效益分配机制和特色险种气象服务。
      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新要求,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拥有毋庸置疑的发展潜力。但与之矛盾的是,目前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属性依然模糊。汪克付表示,“过去强调的是农业保险的公益性服务,现在公益与市场化并重,目前安徽采用的是‘公益+市场——事业+企业’的运营模式,即公众气象预报预测预警服务界定为公益性服务,由各级气象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性服务由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与农业保险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并提供服务产品,这种运营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资金能够灵活运用,简化各项手续和生产成本,扩大农险的纵深效果。” (转自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