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暑期实习 职场第一步如何迈好?

11.08.2014  13:24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实习是他们走出“象牙塔”步入职场的第一步。现实中,什么样的实习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尚未跨出校门的实习生怎样才能从“快餐式”的实习中汲取经验——

   想学真本领却不得不“打杂”

  8月份处于暑假中期,正是很多大学生在职场实习历练的时候,安徽科技学院的大一学生小叶,却提前结束了自己在合肥一家媒体的实习生活。小叶告诉记者,她所学的专业是编辑出版,一直对编辑工作十分憧憬,就托亲戚在合肥找了份暑假实习工作,“可没想到,实习与我想象的太不一样。 ”

  小叶向记者描述了她一个月里的实习状态:每天早晨到了单位,帮指导老师整理整理办公桌、倒一杯水、拿当天的报纸,上网看看新闻,基本上就到了中午;再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去吃个午饭,下午再看看书、上上网,一天就结束了。有时候,指导老师会带着她一起出去采访,有时候干脆在稿件里直接带上她的名字。“本来打算暑假两个月时间都在这实习的,可1个月下来,总共只参与写作了3条稿子。”小叶觉得这样的实习没什么意思,决定提前结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和小叶一样,想通过暑期实习提升能力、却觉得实习就像“上自习”的学生不在少数。何建是一所财经大学的大二学生,主修会计专业。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在父母帮助下,这个暑假他进入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可实习后他才发现,事务所的好多事情他都插不上手。“过得好尴尬,大家都忙自己的活,而我除了看书、上网,基本上就是打印文件、复印文件,打打杂,所干的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丝毫不搭。 ”

  相比于何建“上自习”式的实习生活,老家在湖南的大三学生戴辉想实习却没有单位接收。为了能留在合肥实习,他在放假前好几个月就开始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却一直没有着落。他告诉记者,自己想去大型国企实习,在网上投出的简历回复基本都是“不需要一两个月的实习生”,而班上不少同学都是“托关系”进的实习单位。“像我这样的,要不然就去做暑期家教,要不然就去打打短工。 ”戴辉说。

   区别对待“放羊”背后有苦衷

  大学生们渴望通过暑期实习试水“准职场”,熟悉工作流程,为将来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合肥市就业服务中心近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合肥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显示,暑期兼职岗位缺口数仅为192个,只有极少数企业有招聘暑期兼职岗位的需求。也就是说,“准职场”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

  “暑期实习时间短,大学生实习实训常常陷入尴尬,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长期关注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省人大代表黄少华认为,在这种“快餐式”的实习中,用人单位出于安全、责任以及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考虑,不会把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交给实习生去做,只是让实习生从事简单机械的工作,有些与专业完全脱节,甚至有不少实习实训单位采取“放羊”形式。

  对于实习单位来说,实习生的管理也是一件“头疼”事。陈亮是一位杂志社的编辑,他就曾遭遇过“推不动”的实习生,“有一次我让一名实习生把一段文稿打到电脑上,对方却说‘我是来实习的,不是来打字的’,我顿时愣住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简单的工作都做不了,怎么能胜任其他的事情。从那之后,再也没让这名实习生干过其他的活。 ”

  “客观来说,暑期实习生并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单位也没有那么大的岗位缺口和工作量。 ”合肥市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表示,暑期实习的学生比较多,在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下,实习生就只能做一些比较零碎的事情。但由于大学生特别是“90后”一代,责任感相对较低、专业性也不强,用人单位确实很难将其与在岗职工一视同仁。

  对一些用人单位而言,“快餐”式的暑期实习时间太短,一两个月一过,刚刚接手的工作又要在短期内进行再度交接,打断了工作原有的连续性,与其如此,还不如“放羊”。

   端正态度迈好职场“第一步”

  一边是实习生抱怨不被实习单位重视,只是干着“打杂”的活,一边是实习单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感慨。究竟什么样的实习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尚未跨出校门的实习生怎样才能从“快餐式”的实习中汲取经验?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状态和要求;实习就是当别人的助手,工作相对更繁杂琐碎,如果能在这些繁杂琐碎中学到东西,也是一种收获。所以一定要改变观念、端正态度,某种程度上来说‘打杂’也是工作。 ”安徽睿正律师事务所律师盖晓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律师事务所的实习过程,是法学院学生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必经之路”,有时候确实存在专业性太强、实习生做不了的情况,但实习生不能坐在那里等着安排工作,要勤快、积极主动投入。

  “实习不是为了混经历,或者混一份实习证明,机会要靠自己争取。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安徽小伙孙国君,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结束了3个月的实习期,签下合同,成为月薪5000元的正式职工。他坦言:“实习期间只有勤快、认真、负责,单位才能放心把事情交给你来办。而

  且在这期间要善于向其他前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进步更快、更符合单位要求。 ”

  在省人大代表黄少华看来,一方面实习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统筹力度、企事业单位营造更好的环境。他建议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门资金,对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和学生实习实训给予相应补贴。同时,对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把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作为企事业单位选优评优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消除企业顾虑,保障实习生合法权益。要通过各方努力,让实习成为一件双赢的事情,既解决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他山之石

  公益项目助高校学生实习

  针对高校学生暑假实习一位难求问题,共青团广东省委、省学联于去年启动“展翅计划”公益项目,帮助在读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

  “展翅计划”打造的实习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高校学生的实习需求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无缝对接”。为使大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暑期实习机会,今年第二届“展翅计划”更是多措并举,募集更加多样化的实习岗位。在主办方提供的实习岗位中,既有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等省直单位,还有中建三局、中国石油等著名国企和宝洁、松下等全球500强外资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热门岗位吸引了大量高校学生参与,最热门的岗位报名比例超过了1000∶1,可谓千里挑一,十分火爆。第二届“展翅计划”共为广东全省高校学生免费提供近17万个实习岗位。

  在去年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展翅计划”进一步“升级”,全方位破除阻碍高校学生实习的诸多“隐形壁垒”,让众多来自普通家庭、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也可以去“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大上”单位实习。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建立了职场体验平台,所有实习岗位咨询实时动态公布。同时,进一步凸显公益性,在保证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主办方以80%“双向选择”加20%“公益匹配”,倡导用人单位提供“不设性别、专业、学校等要求”的“无门槛”工作岗位,将部分岗位免费提供给高校学生。

   制度托底解实习难题

  一说暑假实习,许多高校学生都有话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难”:联系单位难,要么打学校招牌,要么凭亲友关系,否则很难找个像样的单位;学点东西也难,要么袖手旁观闲得慌,要么清扫打杂忙得紧,可不管怎么着,多半没啥“含金量”。

  实习单位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每逢寒暑假,实习学生非常集中,单位一下子消化不了;多数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很难进入工作状态,只能做点辅助性工作;考虑到学生安全、商业秘密等因素,也不敢轻易让他们“挑担子”。

  至于学校,也管不了太多,校企合作毕竟有限,学生实习各显神通,实习管理鞭长莫及。只要有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任务,效果则一概不管。如此一来,许多实习变成“鸡肋”,食之无味而弃之可惜。新浪网、智联招聘网对3080名实习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约51%的大学生对实习效果不大满意。

  好好的实习为何如此尴尬?撇开观念误区、责任扯皮不谈,缺乏制度保障乃是问题要害。比如,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中央电视台一项调查显示,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占49%;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的占39%;担心增加额外负担的占34%;有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不值得的占27%;担心万一出了事负不起责任的占20%;担心实习生不好管理的占19%……凡此种种,都与制度空白有关。对实习单位来说,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积极性从何谈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建立了政府安排高校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制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种实习制度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学生在实习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主要表现为:高校实习安排不科学,集中于假期、成批量输送,与许多实习单位的需求脱节;用人单位多有“短视”现象,希望实习生一来就能干活,对培养“菜鸟”没有兴趣;国家对学生实习缺乏政策支持,不能免除用人单位后顾之忧,更不能调动其积极性。

  破解实习难题,亟待制度托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以立法规范、政策支持等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实习生制度。要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纳高校学生实习;通过相关立法规范实习单位与实习生的关系、意外事故的处理、实习工资等问题;通过强化高校教育责任,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学生实习走过场。只有对用人单位、实习生和高校的权责关系作出科学界定,才能让高校学生顺利踏上实习岗位,走好职场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