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民族报刊登“安徽:全面小康,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01.06.2015  12:0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体现了全国各民族同荣辱、共进退的手足之情,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在安徽,针对困难民族村,新一轮扶贫联合攻坚战已经打响。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实现小康路上作出的庄严承诺。



   共同发展”提升行动结硕果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把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安徽省实施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4年来,这些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全省民族乡、民族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05万元和1万元,增幅达到12.3%和12.1%,双双高于全省增幅。民族乡村村容村貌日益改观,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困难依然客观存在:安徽少数民族乡村大多分布在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及天目山区。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制约,民族乡村发展极不平衡,仍有一部分民族村与全省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它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和“软肋”。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推动困难民族村稳步赶超

  今年3月30日,在安徽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省政府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张宝顺强调,要切实增强民族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跨越发展,确保民族聚居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省长王学军指出,要进一步突出政策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支持力度,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月11日,安徽省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暨省民委委员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联合攻坚。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素琍要求,要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发展良机,加强统筹谋划,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分类指导,协力联合攻坚,全力打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战。

  根据要求,联合攻坚行动以解决困难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持续增加困难民族村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广泛动员民委委员单位和社会力量,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任务,从而推动困难民族村稳步赶超。

  多措并举,确保民族聚居地区如期同步小康

  联合攻坚行动,首先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对于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交通、产业、基础设施最为落后的15个困难民族村,30家对口帮扶的省民委委员单位签订了帮扶责任书,从今年起到2020年,要实现民族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帮扶目标。期间,根据被帮扶民族村发展情况,相关委员单位要进行动态调整,以帮扶促发展,形成“水涨船高”式的帮扶体制机制。

  联合攻坚行动要求,30家省民委委员单位要分别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结合委员单位的工作职能,从政策层面予以系统化、整体性扶持;市、县(市、区)参照省里的做法,组织民委委员单位或者有关市直、县直单位对这15个困难民族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

  对于这15个以外的困难民族村,安徽省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也要求有关市县区组织委员单位或有关部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确保对口帮扶工作全覆盖。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联合攻坚行动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各级扶贫部门将建档立卡的困难民族村作为支持重点,全部安排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优先扶持,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安排以工代赈资金时,对困难民族村给予倾斜;省民委等单位选择基础相对较好、民族特色突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民族村,实施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

  为了提升联合攻坚行动的效果,安徽省要求各有关市、县(市、区),要将困难民族村的发展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新一轮支持困难民族村加快发展的政策举措,努力为民族村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资金是发展的保障。联合攻坚行动要求,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省财政安排少数民族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困难民族村生产生活条件;省级涉农财政资金要进一步提高投入困难民族村比重;各级财政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困难民族村;有关市、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在资金项目等方面,要加大对困难民族村的支持力度。

  联合攻坚行动还将构建加快民族村发展的“大帮扶”格局。通过开展“民族一家亲”爱心行动,打造民族工作扶贫公益品牌,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的扶贫爱心捐助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困难民族村实施精准扶贫,集中建设一批带动性好的脱贫项目。继续资助贫困民族村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就学,对少数民族群众实施大病医疗救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联合攻坚行动坚持扶贫与扶智并举,要求足额保障少数民族对象职业技能培训经费,鼓励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千百培训计划”时,优先面向困难民族村。有关民委委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优先安排困难民族村少数民族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培训工程。每村每年培训不少于50人,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少数民族农民骨干队伍,为困难民族村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力争每个民族村都有一至两种上规模、带动性强的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对口帮扶、政策倾斜、项目扶持、资金支持、人才保障……安徽省所有这一切政策,都是为了确保民族聚居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