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晒出合肥最新“家底”

11.06.2015  18:39

  你知道吗,合肥95.6%的企业都是小微型,从业人员多达104.93万人,小微企业阵容庞大而且充满活力。记者从市统计部门获悉,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正式发布。作为把握全市经济脉搏最准确的一根“温度计”,合肥“家底”究竟是什么样?普查数据又反映出经济运行哪些新特点呢?

   总量规模

  私营企业占近八成

  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从2008年“二经普”到2013年“三经普”五年间,合肥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86246个,比2008年末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时增加48790个,增长130.3%。

  其中,企业法人单位共76649个,比2008年末增加47014个,增长158.6%。国有企业达到1020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3%;私营企业61268个,占了大头达79.9%。可见,私企已成为促进合肥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3年末,企业法人的资产总计23500.51亿元,这意味着企业发展规模在壮大,变得更有实力了。而除了法人单位外,全市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量为132787个,五年增加13734个,增长了11.5%。

   就业分布

  建筑大军近百万人

  在劳动力统计上,2013年末,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87.01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96.64万人,增长50.8%。市统计局专家指出,“合肥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长是全行业的。”

  特别是随着合肥大建设干得轰轰烈烈,建筑业一直是过去几年最能吸引劳动力的领域。数据显示,就业人数最多的是建筑业有98.07万人,占34.2%;其次是制造业71.54万人。

  此外,全市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共39.7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9.91万人,增长33.4%。就业人数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产业结构

  服务业发展更快

  从经济运行质量上来看,近年来全市企业法人比重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地位更为凸显。2013年末,在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占88.9%,比2008年末提高了9.8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88.6%,提高了3.5个百分点;同时,机关、事业法人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

  同时,合肥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因为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服务业的占比不断提高。

  2013年末,在法人单位中,数量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7253个,占31.6%。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86187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881个,住宿和餐饮业11104个,占比超过80%。

  小微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扎堆

  合肥的小微企业规模到底有多大?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有小微企业73285个,占全部企业的95.6%。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在合肥规模庞大而且充满活力,它们的发展关系着全市经济大局。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业14308个,占全部企业的18.7%;零售业12294个,占16.0%;工业12037个,占全部企业15.7%。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为104.93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41.2%。其中,位居前三的行业是工业37.12万人,占14.6%;建筑业21.83万人,占8.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06万人,占3.6%。

  新兴产业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中,有一组数据不容忽视,因为它反映出合肥企业市场创新能力的高低。

  2013年末,全市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2465个,占全部企业的3.2%,从业人员13.62万人,占全部企业的5.4%。其中,最热门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985个,从业人员4.35万人;新能源汽车产业265个,从业人员3.05万人。

  2013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79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7.8%。 2013年,这些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4.99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1.1%;全年专利申请量16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48.9%。“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使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