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天天向上”

04.05.2015  16:05

  站在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大楼里,向窗外望去,天鹅湖畔满满都是春意盎然的绿色。广场前,一排醒目的大文字标语:“文明让城市更加美好”,闪耀着这座城市最高的荣誉、最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全国文明城市。

  “在我们国家,‘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集体荣誉,也可以说是最高荣誉。这是对一个文明城市在建设方面的集中考核,也是我们国家对一个城市综合考核中最具权威的一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表示,作为我国目前综合评价一座城市五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克服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等各种矛盾交织的困难,20年来坚持不懈、励精图治,终有所成。

  市长张庆军表示,20年夙愿成真,但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文明创建,合肥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文明成果不断延续下去,让广大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

  万人毅行:检验“文明名片”含金量

  4月11日,合肥上空艳阳高照。巢湖之畔“万人毅行”,累计三万多名市民和组织者参与、保障及为活动助兴,持续了整整一天的活动现场依然整洁如新。“只留下一行足迹,不留下一片垃圾”的宣传口号深入人心,彰显着合肥市民对文明城市的认同与热爱,毅行者随身携带垃圾袋,走一路都没有留下一片垃圾;还有才学会走路的小宝宝,都踮着脚把饮料瓶投到垃圾箱,画面令人甚为动容。

  谈及对此次创建工作的感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在向全体合肥市民表达感谢和敬意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省级层面对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以及省市共创对此项工作强有力的推动。“在这一次的文明创建过程中,安徽省、合肥市联手建立了定期会商、专项指导、模拟测评、现场督办、媒体曝光推动等工作机制,召开省市文明创建会商推进大会,省委宣传部领导亲临大会指导部署,省直三大工委和省直部门与合肥市同城共创,共同破解了一些省直老旧小区老大难问题。”钟俊杰认为,能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不仅仅是合肥市的荣誉,更是省市共创的伟大成果。

  文明创建:“咬定青山不放松

  “每天看着窗外绿卷如画,真切地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美好,内心总会有一种幸福感在洋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魏常年的办公室在政务大楼23层的高度,从这里或俯视或远眺,高楼林立的政务文化新区都有一种大都市的气宇轩昂。而氤氲在城市每个角落里的文明气息,才是最令魏常年为之动容的所在。

  2011年以来,合肥连续举办了思想道德建设“合肥论坛”、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互动、道德故事汇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中国好人数量领跑全国省会城市,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合肥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将文明创建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切实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凝聚起了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强大精神力量。

  诚信之都:政府带头树榜样

  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既需要创业的热情、开放的胸怀,也需要法治的“守护”、道德的“滋润”、诚信的“呵护”。

  “只有党委政府带头勤干务实、打造诚实守信的党风政风环境,一个城市文明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形成。要不然,这个地方就是行贿受贿成风,或者就是强买强卖成风,或是盗窃成风、诈骗成风”,在吴存荣看来,依法治市、政府带头打造“信用合肥”,正是合肥勇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坚强保障。“多年来,合肥‘大建设’不占用一分钱民生工程资金,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不欠银行的钱;60多万农民工在合肥工作,政府更是不欠一分钱工资。

  采访中,人民网安徽频道得知,从2003年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来,合肥坚持效能“立信”、政府“取信”、制度“守信”、法治“护信”、全民“诚信”,政府带头树榜样,凝聚起了道德诚信的正能量,构建“信用合肥”,“让诚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目前,合肥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而且,合肥的信用体系建设居全国领先地位,已经正式编制了《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今年还将基本建立市级社会信用基础性法规和标准体系。

  道德高地:好人之城看合肥

  截至目前,合肥有107人(或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徐辉、胡文传、沈浩、周传金4人成为全国道德模范,6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先后有24人荣获全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称号,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名,让合肥成为真正的“好人之城、道德高地”。

  “好人合肥现象”并非偶然,不仅有积淀厚重的美德传承,更有与时俱进的打造磨砺。近年来,合肥市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进程中,始终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大力传承中华美德和雷锋精神。通过“合肥好人颂”文艺展演、道德礼仪巡讲、道德讲堂宣讲、好人故事大赛、好人网络访谈、画家给好人画像、制作好人明信片和张贴画、邀请好人看戏观演和旅游等多种形式,不断放大“好人效应”。

  文明载体:从细节培育美好未来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实施灵魂铸造、文化引领、环境净化、阵地建设、社会关爱“五大德育工程”,通过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爱学习、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德向上、快乐成长,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也受到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

  同样的,以社区为“文明细胞”的文明创建载体,也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释放着文明的花香。合肥市每年组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市场、文明餐桌等创建活动,以街道、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家庭与家庭、社区与家庭、单位与社区之间很有特色的联谊活动,为社区群众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连续举办了三届“邻居节”和全市“幸福小区”评选活动,倡导养成“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共处”的新型邻里关系。这些充满了关爱与幸福感的活动,让文明之花潜移默化地开放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心中。

  行走合肥:城市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

  就在接受本网采访的前一天,魏常年刚刚随同吴存荣继续参加“行走合肥”的调研活动,用踏实的脚步丈量城市文明的路线,用扎实的作风发现和解决“文明瑕疵”。

  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吴存荣看来,“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子,既是合肥的骄傲,也是我们走进更加文明城市的一个新节点,这个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对我们来说更是激励,未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要面对。”吴存荣表示,合肥市将以此为契机,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全面”,以此来指导合肥文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按照文明城市的建设要求,合肥市还需要围绕全市市民素质的提升、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来做工作,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需要加大舆论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实现标本兼治,使全市市民整体素质极大提升、文明素养极大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极大提升、小康建设水平极大提升,最终长久地、真正地实现文明城市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