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信息服务,让农民不“跟风种地”

26.09.2016  14:47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耳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大蒜走俏,今年就种大蒜;去年生姜卖不出去,今年就不种生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如果大家“一窝蜂”种植一样东西,供过于求,价格也就下来了,甚至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市场经济是逐利经济,农民看到什么挣钱多就种植什么,本无可厚非。但受到知识水平和准确获得市场信息能力的限制,他们对市场的感受有时并不真实,判断也可能会出现误差,以为在跟着“市场”走,其实是参照“价格”种;分散、小规模经营使得农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加之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被市场表象所迷惑,只好左顾右盼随大流。   虽然说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都是农民自己做决定,但在目前情况下,单靠农民闯市场多少有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做好配套服务,帮助他们在每一个环节把握市场的脉搏。近年来,不少部门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信息和思路是“事后诸葛亮”。这就让农民无法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寻找到一条长远、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首要的是加强农产品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供销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减少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随意性,比如可以搭建农业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短信、电话、口头告知等形式,将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分析送到农民手中。其次,要打破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一亩三分地”的思路,就要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帮助他们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模式打开销路。再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的风险抵抗力,确保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一方面,广大农民要提高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科学安排好生产计划;另一方面,政府做好服务和引导,教会农民把握市场走向、了解市场行情。唯有这样,农民的辛劳才不会“白劳”。 责编: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