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脱贫记:坚守本心,无畏将来

05.05.2018  11:00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袁青春是阜阳界首市田营镇魏窑村前魏自然村的贫困户,身患残疾几十年,无法外出打工挣钱。于是老袁给自己找了门手艺,修鞋。他经常在田营集镇逢集的街道边给人补鞋修鞋,除此以外,还捎带着卖点杂货,用勤劳和快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老袁讲,小时候因为发高烧遇发大水,住在村边上。父亲不在家,母亲又无力带着孩子及时到医院救治,导致自己双腿残疾。尤其是右腿,肌肉出现萎缩现象,细得跟竹竿一样。自此,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残疾人”。刚上学那会,他很担心大家的眼光,走不快也跑不快,同学偶尔会嘲笑他。后来,初中毕业他就辍学在家,自己开始借书学习一点东西,不至于一个人在家待着无聊。袁青春二十岁那年,母亲通过与亲戚的沟通,带着袁青春到淮南市婶婶所在的一个工厂学习修鞋,这给了袁青春以后的生活很大的寄托和希望。从此以后,修鞋成为老袁最大的趣事。

  看到老袁电动三轮车上拉着的杀虫剂,菜籽,蚊香,还有其他杂货,笔者饶有兴致的问他现在卖杂货一天能挣多少钱,修鞋一天又能挣多少钱,有没有考虑放弃修鞋。老袁边摆弄着自己车子上十几双破鞋,边皱皱眉头告诉笔者,“我以前对生活没啥追求,就是修鞋给了我很大的快乐。一天跑两个集市,中午吃饭还能回家进趟货。总归是忙起来了。你要说挣钱,现在大家都舍得了,穿烂了基本扔掉,一天也就挣个一二十文,搭配着卖杂货可以挣个五六十文。但让我选择,我不卖杂货也得修鞋,这个活就算每天只挣五块钱,我都觉得高兴,我看我能干到八十岁。”

  以前修鞋生意还可以的时候,老袁喜欢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周边,除了去过河南付井,还会去王集、陶庙,还有太和、临泉的集市。现在年龄大了,老袁就在田营街上给人修修鞋、拉链、纽扣,遇到清闲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冲着老袁的好性格跟他坐下多聊一会儿,有的怕老袁没饭吃,遇到吃饭的时候,就从自己家里端饭给他,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老袁说自己特别不好意思,带着东西就赶紧跑了。母亲今年93岁,谈起儿子的工作,母亲还是显得很骄傲,“他有个手艺是好事,我现在岁数大了,不能照顾他,他得靠自己。”

  袁青春今年57岁,是田营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相继享受到小额信贷、产业帮扶、光伏发电、大户带动等多项政策后,自己不等不靠,用“修鞋”手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奋斗,于2017年成功脱贫。现在的他,更喜欢跟着大家学习政策和技能。前段时间,在镇村开展的农民夜校、就业技能培训课堂上,他积极参与、认真咨询,用手机拍摄下做板面、拉面、拔丝苹果、大盘鸡等材料和做法,不为谋生,就是想让老母亲有空尝尝自己的手艺。

  “修鞋匠”袁青春、“乐观奶奶”田邓氏、“独立妈妈”高丽萍,他们是勤劳的中国贫困群众的代表,他们身上闪耀的“勤劳、乐观、孝顺”的光芒照亮了扶贫道路上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