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 传统家访如何更好回归(图)

05.02.2015  06:27

合肥市滁州路小学的两位教师 (右一、右三)正在家访。熊伟/摄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教师董雪梅(右一)在家访中与家长交流。吴爱琳/摄

  电话、QQ群、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和网络交流方式的迅速兴起,一度让传统的中小学老师家访渐行渐远。 1月7日至3月12日,合肥市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至少20%以上的学生家庭将会接受一次老师家访——

   “家访好不好”引来家长争议

  在合肥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家长群上,关于“你欢不欢迎老师上门家访”话题的议论可谓热火朝天。

  翻阅长长的谈话记录,记者看到家长们不同的心声,网名“诚妈妈”的发言具有一定代表性:“传统家访不应丢。以前,我们读书那会儿,老师上门家访是件寻常事,看着老师与父母聊天,觉得自己受到关心和关注,学习劲头更足了。 ”

  “诚妈妈”还举了一个家访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例子。那年,文理科分班,父母要她选择理科,可她喜欢文科。发生争执后,父亲打了她一巴掌。班主任老师发现她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于是到她家家访。班主任老师劝说“诚妈妈”的父母:“孩子将来干不喜欢的职业,能快乐吗? ”这次家访让“诚妈妈”的父母改变了主意,支持了女儿的选择。

  家长群里并非所有人都与“诚妈妈”一样支持传统家访。网友“解忧草”的观点表达了一部分家长的态度:“家长与老师的交流,如今有便捷的网络和电子通讯方式,老师也可以通知家长到学校办公室谈。上门家访,家长要考虑如何招待,需不需要送点礼物表达一下心意?这对家长来说,多少有些心理负担。”网友“陈奶奶”则另有隐忧。儿子媳妇离婚后,孙子一直跟着她和老伴生活,现在都注重个人隐私,家访必然将孩子不愿意让外人知道的家庭状况暴露出来,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对传统家访,孩子们也有话说。记者在合肥某中学八年级一班的QQ群上发起了一次调查,对“是否喜欢老师上门家访”这一问题,不少孩子表示“不喜欢”,担心老师家访会说自己有哪些毛病、问题,老师走后,父母一定会责怪自己。不过,也有孩子表示:“老师家访,可以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互相配合教育好我们。现在我们会有抱怨,可长大后我们会感激的。 ”

  对于合肥市此次大规模的上门家访活动,有网站调查显示赞同者达42.35%,他们认为,家访能让家校双方全面了解孩子表现;占24.71%的担忧方则认为“虽有不准收受家长馈赠等‘六不准’规定,家长也会多想”;“看看活动开展效果再说”的中立方占20%;“说不清”的占12.94%。

   “个性化教育”呼唤家访回归

  近日,合肥市教育局收到了一封从上海寄来的感谢信。信是合肥六中一名学生远在上海打工的母亲写来的,她在信中激动地写道:“王老师走进家中,真诚帮助困难孩子,展现了合肥老师的高素质、好品德。 ”

  原来,这位学生的母亲与丈夫离异,自己又远在上海打工,独留孩子一个人在合肥租住一间小屋,吃穿住行都靠孩子自己打理,心里很是牵挂。在一次家访活动中,王老师得知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如今,这个孩子已得到合肥六中的帮助,住进了该校宿舍。 “这个学生以前很内向,现在性格变得开朗了,成绩也直线上升。 ”王老师开心地介绍。

  “社会上的种种担忧,不是家访不需要,而是家访淡出了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家长和老师所熟知的交流方式。 ”合肥市包河区葛大店小学副校长许迎霞表示,不少家长认为只有当孩子闯祸时,老师才会找上门。原本平常的家访沟通,反而让“家长紧张、学生不安”。

  葛大店小学是由一所即将撤并的乡镇小学建成的区域优质学校,是包河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中的“典范校”。由于学校的特殊性,身为“省级优秀教师”的许迎霞这些年一直坚持家访,“登门家访,知道孩子性格的成因,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个性化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在许迎霞看来,老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家庭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才可以触碰到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许迎霞指出,家访一定要有技巧,没有家访技巧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比如说,离异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或者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孩子,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情况被外人所知,那么老师就要保守孩子的“秘密”。保护孩子敏感的心灵,让孩子信任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

  当然,许迎霞也曾遭遇过家访“尴尬”。 “一些家长会直接把老师请进酒店,甚至会送礼,可是只要老师婉言拒绝家长的好意,让家长明白家访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并且让家长看到家访沟通效果和给孩子带来的益处,那么家访就一定会得到家长的欢迎。 ”

  “教师家访,归根结底是要搭建学校、家庭沟通联系的桥梁,增进师生之间的真情实意。 ”合肥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童翔认为,老师们每天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却很少知道孩子们背后的故事。还原孩子真实的生活,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孩子,找到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使教育行为更具有效性、针对性。

   “良性互动机制”需多管齐下

  如何让传统家访完美回归?不少受访家长认为,由于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各不相同,家长也分为诸多不同的类型。因此,家访不应只是学校单方的硬性规定,而应尊重家庭选择权,加强家校互动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合肥市教育局在部署“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时,制定了(教师)不准接受家庭安排车辆接送、不准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不准收受家庭馈赠的钱物、不准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家教等“六不准”制度,同时要求教师注意保护家庭隐私、提高家访谈话技巧。

  根据各自学校特点,合肥市各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家访办法”。童翔介绍,在保护隐私方面,合肥一中家访前先向家长发出“家访通知函”,由家长自己决定是否接受家访;在加强沟通技巧方面,一些学校开展“家访培训”,要求教师带着感情家访,不能一味地“告状”或只提优点,而要以表扬为主、委婉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

  “如今老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全班60多名学生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一家一户家访方式虽好,但是担心不易长久开展。 ”网友“政爸爸”认为,家访只是家校沟通的一种形式,信息时代,家校沟通形式日益方便快捷,可沟通效果有时反而不尽如人意。

  “政爸爸”是一个家长群的群主,在他创办的家长群里,家长们热情高涨、发言踊跃,但是群里只有个别老师加入,老师也很少发言。当前,学校的校讯通已经普及,却都是学校单方发布群发信息,主要是布置作业,对个体学生在校的情况少有提及,与家长的沟通也基本没有。 “政爸爸”表示:“家访之外,学校和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好现代通讯方式,做好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交流。 ”

  “‘链对链’的便捷通讯和‘面对面’的温馨家访,缺一不可。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向记者介绍,每天晚上他都要在自己建立的QQ群上和家长聊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且坚持写班级博客,学校有什么活动、有什么规定、每天有哪些作业以及学生的优秀作文等,都会在博客上晒出来,“家长只要进入QQ群和博客,就能看到孩子的近况。 ”

  “无论是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出发,还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家访都功不可没。时代的进步,不过是对家访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童翔表示,“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并非家访的简单回归,而是被赋予新的责任与使命,合肥市将通过多种方式紧密结合,完善“家校共建”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成长、成才氛围。(记者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