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助力学院内涵发展

30.06.2014  16:07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可概括为建成“信息化校园”,实现“环境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智能化、信息多媒体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力,也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对一所学校来说,信息化水平也是其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社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我校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始于2000年,当年校园网初步建成,通过直连光缆接入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年三校合并成立合肥学院,在学院南艳湖校区建成了新的高水平校园有线网络,同时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和资源建设开始起步。2011年以来,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有计划、分阶段、大步伐地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夯实基础、突出应用”的工作思路,在IT 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IT 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前,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扁平化校园有线网络架构,信息点规模近两万个,覆盖了学院所有建筑楼宇,实现了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网出口电信、教科网、移动三条线路共1010Mbps的带宽,采用纯IPv6技术通过教科网接入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全校建有统一的网络用户认证中心。建成了高标准的数据中心机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和业务系统的管理水平。我院校园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成果得到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建设水平在省内高校中处于前列。
      同时,学院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日益完善,除了多年前就已建成教学管理和图书管理系统外,学院新版协同办公系统已部署测试完成,即将上线。学生工作、科研、档案、研究生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财务专网和财务管理系统运转高效稳定。这些业务应用系统正在成为学校开展各项日常业务工作的重要助手,有效提升了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
      学院校园卡系统业务功能逐步完善。建成了以校园智能卡为载体的校园卡业务系统,实现了卡务管理、转账服务、校内消费、机房上机、体育考勤、图书借阅等多项应用,以及水控、电控、门禁、浴室等多种信息化服务管理。校园卡集多种证件如工作证、学生证、就餐卡、图书证、阅览证、医疗证、上机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以卡代证和电子消费,方便了师生员工,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学院建有基于Moodle和Blackboard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已有数十门课程在平台上开展了教学活动,学院国际学院利用Moodle与德方外教合作开设了德语学习网络课程,管理系学生与德方教师虽然远隔万里但通过Adobe Connect顺利开展了远程视频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为学院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网上教学资源和图书电子资源逐年增加,图书馆现有电子图书69万册(种),订购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化图书馆》、 《外文图书数据库》、 《美国EBSCO数据库》和《德国SpringerLink 数据库》以及《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全文库》、《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全文库》、《BioOne期刊全文库》、《美国计算机学会(ACM)期刊全文库》等25个中外数据库,建设有外语学习、李鸿章和合肥庐剧3个特色数据库,部分电子资源对合肥市企事业单位开放,体现了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当前,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学校制定了校内信息分类编码,形成了“合肥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目前正在集中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和校园信息门户三个平台。信息化工作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对外宣传和交流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为师生员工提供了优良的信息化服务,显现了在发展我院教育事业、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水平中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公管处 宣传部)

 

 

校园信息化多业务承载平台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