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欺诈案逐年上升 骗保“顽疾”难除

11.07.2014  19:56

  5月2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从120余起经人民法院审结的保险欺诈案件中,筛选出10起反保险欺诈典型案例,同时宣布将于今年9月份成立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

中保协秘书长助理余勋盛表示,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案件逐年上升,形势日益严峻。业内人士分析,此时公布十起反保险欺诈典型案例的背后,是行业和监管机构肃清保险领域欺诈现象“顽疾”的一次新尝试。

车险骗保“重灾区”

时间回到2011年7月15日。

浏阳人陈起(化名)新购买了一辆面包车,由于车辆使用不熟练,在自家门口练车时不小心撞坏了邻居家的围墙,面包车亦受损。由于没有人受伤,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由于陈起还没拿到驾驶证——虽然他已经向某保险公司投了保,但根据规定,无证驾驶发生交通事故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因此陈起打电话给朋友吴岩(化名),决定请他冒充事发时的驾驶员以帮助自己骗取保险金。第二天,陈起向某保险公司报案,由吴岩提供驾驶证,并对保险公司的勘察人员谎称自己是事故发生时的驾驶员,帮助陈某骗得保险金人民币1.5万余元。

2012年东窗事发,法院认定,被告人陈起、吴岩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其行为均已构成保险诈骗罪。陈起系主犯,吴岩系从犯且为自首,遂以陈起犯保险诈骗罪,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吴岩犯保险诈骗罪,免予刑事处罚。

这只是每天发生在全国的车辆保险欺诈案中的一例。

在此次中保协公布的10起保险欺诈典型案例中,就有3件与车险相关。甚至在有些地方,车险骗保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

2013年,北京警方在海淀区查办了一个车辆骗保团伙,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根据北京警方通报,这个诈骗团伙组成了一条骗保产业链——先是由车主提供汽车,再由汽修厂的工人制造假事故,最终出面的是保险公司的定损员。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上述团伙还购置了几十辆曾遭遇车祸的奔驰、宝马等名车互撞,借以扩大损失骗取保费。

自案发至今,已有19人被捕,其中包括车主、修理厂员工、保险公司的定损员。一名参与此案侦查的警员说,在这个团伙的办公地点,警员们起获了涉案公章45枚,身份证67个,银行卡760张。“对于不配合造假的定损员,他们会拆掉其所驾车辆的轮胎,进行殴打与恐吓。”

东莞市保险行业协会此前曾对车辆保险骗保主要类型进行过梳理。

一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一方的欺诈。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对出险事故做虚假陈述,以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如驾车出险后,由其他人“顶包”;故意制造损失和意外事故等。

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保险鉴定人、物价评估机构、保险从业人员相互勾结的欺诈。如故意捏造保险事故,用既已损坏的事实造成假象;或利用不真实合理的物价评估,通过起诉的方式获取超额赔付。

三是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及代理人的欺诈。如与被保险人、受益人串通伪造事故证明,档案资料,使之符合保险事故条件,骗取保险赔偿金。

责任编辑: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