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模式正在改变

19.08.2014  11:07
      8月18日,上海书展现场,学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正式上线。专家称,该平台有望缓解学术专著出版困难的现状,同时,平台对接“按需印刷”的特点,亦为“零库存”发行做出了探索。记者发现,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传统出版的思维方式、出版模式在悄然发生改变。
      “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是一个为作者、编辑、读者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简单地说,传统出版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以出版社为核心的一个编辑出版流程,在自出版平台上则是提供以作者为核心的责编服务。平台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图书出版众筹众包系统”和“自出版按需印刷系统”。
      根据“众筹系统”,一方面,作者可以在网上募集出版资金,以缓解学术专著出版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识货”的机构、读者出资后,可获得新书未来可能的分红。据悉,学林出版社今后会与上海图书馆合作,依据海量的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库,开发建设学术评价系统,以第三方的形式,使学术专著得到公允评价、专业评价和有效评价,也为机构、读者参与众筹提供依据。
      基于自出版的“按需印刷系统”则是解决先发行后印刷的问题。“网站有作者的个人空间,机构、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最新学术动态,还能与他互动交流,下单购买作者的专著。”学林出版社社长段学俭告诉记者,由于是先发行后印刷,有几本印几本,所以可以完全解决现在的图书库存问题。记者了解到,“自出版”并非自主出版、随意出版,出版社选题、质量把关的功能依旧存在。
      “出版流程倒过来了,有价值再出版、有发行再印刷,完全就是颠覆性的突破啊!”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无独有偶,8月16日,上海译文社宣布《英汉大词典》(第三版)在编纂上将大胆尝试“深度社会化”,发动全世界读者“收集”语料。“权威词典编纂如何实现互联网思维下的读者融入,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敢于去实践的课题。”《英汉大词典》(第三版)责任编辑张颖说。
      书展上,记者遇见正在展位指导读者下载购买流程的上海译文社社长韩卫东。上海译文社刚刚开发的《新法汉词典》APP已经上线。韩卫东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时代,与其让不少开发者用抓取、盗版等方式拼凑内容的“词典应用”占据市场,还不如主动出击。“优质内容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只要我们用好新技术,市场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占领的。”韩卫东说。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传统出版单位纷纷“出手”,上海教育出版社将“电子书包”模拟课堂搬到了书展,每堂课都吸引了大量读者驻足观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腾讯、《萌芽》杂志三方签署“全媒体出版”战略协议;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签署数字阅读合作协议,等等,面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传统出版人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