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商业模式遭挑战 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23.10.2014  17:40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本书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多大?或许可以断定,无论写作主体、书籍规划还是出版推广,全新的可能层出不穷。可见的将来,众人拾柴的书、作为增值附属品的书、甚至永不完结的书,都将从梦想照进现实。
  两则案例可作凭据。
  就在这几天,一本拥有50多位作者的书籍悄然开售。这本名为《深夜谈吃》的书,源出同名微信公众号。从每天的用户投稿中择其精要,荟萃成册,打的是“深夜谈吃,增胖报国”的旗号,暗合的是眼下最热络的概念之一:用户生成内容(UGC)。
  和专业的写“”主义不同,拼贴的“戏作”因其庞大的作者队伍,文风多变、旨趣不一,很难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可借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朋友圈里口口相传,甫一开售,便小有影响。
  另一个最近的例子,发生在今年7月。《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面世。这本探讨社交网络的书本身,也可谓一场“社交出版试验”。除了早期售书时的众筹方式,在初版付梓后,作者徐志斌就不断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征集网友意见,填充最新发生的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出版的操作流程和商业模式,正直面颠覆的风险。出版将不再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闭环。伴随社交网络的渗入,作者有太多机会与潜在读者直接连线,相对出书这一结果,出版的过程具备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如果说过去卖的是书,而今,更具有市场价值的,反倒成了作者本身。

 

   结果隐退 过程现身
  开发布会、办沙龙、跑书展,实体书推广“三件套”还在起作用。可面对高企的成本和趋弱的粘性,更富交互性的连接方式正在形成:印上网络平台的二维码,任何意见和建议,都能及时得到作者的回复。读者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囿于时空区隔。
  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各项信息将转化成数据,盘踞在以书为介质的“云端”。实际的读者群体和作者预想的是否吻合?书写中暗藏的巧思,读者是否能注意到?究竟是哪些人在读这本书,每天的阅读状态如何?当读者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疑惑将更趋明晰,修订1.0、2.0、3.0版本也成为可能。再想得极端一点,也许未来,作者只需完成全书的80%,剩余的20%将由读者共同完成?或者通过不断的连载、沟通、修正,最后再成书?
  玩法变了。在无事不移动、无物不社交的时代,出书作为结果的意义正逐步走低,过程属性却不断放大。
  有个朋友,正筹划出一本个人文集。不是什么江湖闻名的大家,也来不及加入作协,文章自有拥趸,又谈不上大红大紫,魂萦梦牵的出书理想,如何实现?天边飘来两个字:众筹。
  虽说互联网思维遭人调侃,以至众筹也成了借钱的同义词。但作者与出版社谈定书号和成本之后,直接面向读者筹款,确实已算不得什么新闻。
  朋友说,他打算将参与众筹的粉丝分为三档。第一档签名赠言,第二档连书带礼物奉上。至于豪华典藏至尊版的体验,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弹幕新书发布会。届时,他会制作一部新书的宣传片,任粉丝随意吐槽“蹂躏”。
  针对如是新玩法,一个名为“赞赏”的创业项目正在起步。对稍具写作能力,又尚未在出版行业站稳脚跟的潜在作者,“赞赏”一手通过批量出版压低纸张、印刷及书号的成本,一手鼓励作者围绕自身特质“72变”,增加书籍的溢价。
  当出版不止是写书,粉丝经济的概念,就跃然眼前了。

 

   过去卖书 现在“卖人
  腰封、联名推荐和雷人宣传语,大抵是实体书爱好者心头难言的痛。一切肉麻夸张的评价,想来无非是一个终极目的:增加销量。也是为此,豆瓣上时不时会出现一波晒腰封的活动,以示声讨。
  可从现状来看,腰封的地位,或将为作者本身的营销渠道所取代。过去卖的是书,如今走红的根由,却是人。在“你若端着,我便无感”的年代,每一位作者,可能就意味着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情感类畅销书作者因为女性粉丝众多,开始搭售化妆品;面向专业读者的医疗、法律、建筑书籍,只在特定的沙龙中销售;钟情一位游记作者,花一定金额,不仅能购置新书,还能和作者一起亲历书中提及的目的地。上述种种,已成事实。
  都说传统出版业的利润日薄西山,但面对恒河沙数的作者,总难免聚沙成塔的野心。如何为格调各异、受众多元的作者制定个性化的出版方案,兴许也将成为出版行业未来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当然,讨论传统的出版式微乃至濒临末路,还言之尚早。移动互联网这条巨型“鲶鱼”,搅动的更多与书籍的外延相关,波及具体内容的仍在少数。而稍不留神,移动互联网也难免成为书商营销时言过其实的亮眼标签。
  说到底,“卖人”更震撼,当然也更艰难。并非所有作者都适合推上前台,成为“僭越”图书的主角。如何裁量两者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作者营销”的标准与范围,直接关乎出版创新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