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种植大县长丰多举措化解禁烧难

29.10.2014  10:05

  秋收秋种时节,也是有可能焚烧秸秆的时段。传统农业种植大县长丰,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处火点。记者为此到该县多地一探究竟。

  “轰隆隆……”寻着运输稻草的拖拉机的声响,记者先来到该县罗塘乡罗塘村仇保德的田里。 “我今年种了10亩水稻,亩产有1000斤。以前就地一把火把秸秆烧掉,现在稻草秸秆还可以卖钱。 ”仇保德说,他正在用拖拉机把晒干的稻草运走卖掉,“每斤可以卖1角5分钱,一亩地光稻草就可以卖100多元。

  “县里采取多种路径化解秸秆问题,农业部门联系多家需要秸秆的养殖场、种植业公司,对接农户收购秸秆。秸秆能换成真金白银,就会让农户不愿意烧。 ”长丰县农委副主任耿言峰介绍,县里还出台政策,鼓励农户购置秸秆粉碎装置。 “省市县三级补贴后,购买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农户只需自掏腰包1500元。现在每个村都有秸秆粉碎还田机了。

  记者在位于陶楼乡的安徽天和中药材公司生产基地看到,一片绿油油的丹参、桔梗旁,成堆的草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公司用秸秆制作有机肥,生产的中药片出口海外。 ”公司总经理陈庆辉介绍,该公司种植600亩药材,每亩药材需要2吨有机肥,全部依靠周边农户的作物秸秆当原料。

  有机肥正“”入普通农户家。在朱巷镇陈庄村,记者看到一堆堆高温堆肥。该镇副镇长唐义国介绍,按照堆肥的要求,把稻草堆积成草垛,再蒙上薄膜,两个月后就变成了有机肥,“对于农户来说,制作程序简单,使用也方便。

  “按照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近年来我们县着力促进农民把结构调优。通过结构调整,全县传统农业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与之相反,草莓每年递增1万亩,经济林木每年递增4万亩。 ”耿言峰说,结构调整不仅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还从根源上化解了焚烧秸秆的“老大难”问题。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夏海军、孔宪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