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魂,唤起辽西走廊新生命

16.05.2014  21:14
   中国绿色时报5月16日报道(记者  李松龄  王海涛)  蜚声中外的中国三大走廊之首——辽西走廊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重大的标志事件、经典的山海奇观,向世人述说着不朽的传奇。
  在历史交错的今天,葫芦岛再续传奇,以开展辽西绿色生态长廊工程为依托,推动全市造林绿化,为“创森”添彩。短短3年,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09.44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6个百分点。
  这条承载千年文明的古道,注定重续历史、烙下印记;
  这条“写满”绿色的生态走廊,必将唤起新生、孕育希望。
   绿化:奠基城市生态之本
  再次途经京哈高速公路绥中段,两侧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油松、侧柏满山遍布,原本黄色的山体躲藏在绿树之下。荒山由黄变绿,这在葫芦岛早已不算新闻。改变,要从一项造林绿化工程说起。
  虽然是座海滨城市,但葫芦岛却并非海洋性气候。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和瘠薄的立地条件,成为苗木成活的最大杀手。这让葫芦岛长期背负着荒山大户的名号。
  绿化是奠基城市的生态之本。为了提高“生态宜居滨城”的内涵,葫芦岛必须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为此,市领导班子重新布局,提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举措,即启动辽西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以辽西走廊为原点,辐射全市,以3年为重点建设期限,集中时间和精力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大幅度增加全市森林面积。
  “这不仅能将葫芦岛境内145公里的辽西走廊早日建成绿色生态长廊,重点还可将全市荒山、通道和村屯进行全面绿化。”分管造林工作的葫芦岛市林业局副局长王明友对此进一步解析。
  2009年,葫芦岛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葫芦岛市辽西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这与辽宁省政府提出的“大干四年、绿色辽宁”号召不谋而合。
  在省、市政府的推动下,全市造林绿化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造林绿化规模创出了历史新高。
  3年的时间,全市主要通道、河流两侧及可视荒山,城区和乡镇周边山体,园区和开发区内,村屯和农村校园等地,成为造林绿化的重点区域。滨海大道绿化、生态公园绿化、百校千村绿化等工程先后启动。
  在工程的带动下,全市从上到下、由内而外掀起了一阵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造林绿化高潮。
   攻坚:不谈困难只想办法
  对于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葫芦岛林业人欢欣鼓舞;对于大面积的造林任务,倍感压力。在造林绿化工作中,长期面对干旱与瘠薄两大“劲敌”,早已让葫芦岛林业人苦不堪言。
  “葫芦岛春季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不过五、六百毫米。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基本已经完成了绿化。所剩的荒山,大部分是连草都不长的石质山。”王明友说,“尽管如此,林业人在关键时刻没有掉链子,即使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迎难而上,不谈困难,只想办法。”
  为了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各级林业部门在造林绿化中,坚持科学规划和施工。对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采取人工造林;对高山远山,多实行飞播造林或封山育林;对于立地条件差的石质山,采取客土及容器苗造林;对干旱地区,实行抗旱造林。不同的问题,总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兴城市元台子乡五里村的荒坡上,一片榛子苗刚种下没多久。乡长柏春辉告诉承包大户,“再浇上一遍水,就该覆膜了,坚持到雨季,成活基本没大问题”。
  从去年10月起,有近半年的时间,全市一场有效降雨都未曾光临。补水保活成为春季造林的头等问题。柏春辉所说的正是抗旱造林中常用的灌水覆膜造林,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保证土壤在一段时间内的湿润度。
  近年来,容器苗造林、DGS法造林等抗旱技术已经在全市广泛应用,苗木的成活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不容回避的是,造林难度越大,意味着造林的成本越高。为了保证成活率,困难地造价可能是普通地造林的好几倍。
  对于工程资金的筹措,市政府有所应对。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葫芦岛强化资金筹措,广开渠道,各级政府把林业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纳入财政预算。
  据统计,2009年-2012年,市级以下财政造林绿化投入近9亿元,全市累计总投入31.6亿元。
  强大的资金保障、科学的种植方式,为推动全市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逆转:绿色版图快速扩张
  只有热情不消减、动力不衰退,攻坚克难的战斗力才能确保持久。
  为了加快绿化进程,提高绿化标准,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辽宁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这一创新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各地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作为辽西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工程建设3年期间,建昌县每年上交的都是一份圆满的答卷。为此,建昌县连续3年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奖金。
  王明友副局长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年度任务考核有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全部工作则由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等6家单位为成员的工程建设考核奖罚工作领导小组来负责。
  通过严格的检查评定,对当年完成或连续3年完成任务的县(市、区)政府,均设有以奖代补资金;对连续完成情况出色的政府部门,将授予集体二等功,对其有关领导授予荣誉称号。
  在这一机制的调动下,各地造林绿化热情高涨。原定计划3年完成面积273.5万亩造林任务,最终实际完成309.4万亩,是规划任务的113.14%。短短3年多的工程造林量,甚至超过了“十五”期间5年的造林量。葫芦岛也因此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荣膺辽宁省“造林绿化先进市”称号。
  从荒山大户变成造林大户,葫芦岛实现了逆转。全市绿色版图快速扩张,为“创森”积攒了丰厚的家底。
  虽然辽西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已经全面完成,但是荒山、通道、村屯绿化还在继续。
  从2013年开始,葫芦岛村屯绿化成为重点,结合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市已启动了“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家园”村屯绿化活动。5年时间,葫芦岛2000多个村屯都将栽上1万棵以上的绿树。
  王明友表示,“创森”工程以扩大荒山绿化面、加强城区绿化核、增加村屯绿化点、延长林水路网绿化线为思路,让全市缺林少绿的地方渐渐绿起来。
  无需多久,绿覆荒山、绿掩村庄的生态美景将随处可见,郁郁葱葱、多姿多彩的辽西走廊将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