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攻坚推进创新驱动

11.08.2014  10:47

谋划

建设创新安徽 推动转型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发展推动创新,全省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势头。

镜头:今年初,国内首条8.5代氧化物面板生产线在合肥京东方正式投产。 “合肥造”110英寸超高清显示屏、冰箱透明显示屏等尖端产品惊艳亮相。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平板显示这一关键技术,站到了与三星、夏普等国际巨头同一级别的平台上。合肥平板显示产业“从无到有”,是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写照。

花开在企业,果结在企业。语音核心技术持续保持国际领先的科大讯飞,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市场优势,推出适应不同环境的多种产品。企业今年一季度报告显示,营业总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37%,净利润同比增长48.3%。

数据:据科技部统计,2013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倍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值达6863亿元,增长23.4%;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获得国家批准,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量居全国首位;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1家,平均每天诞生1.2家,总数居全国第7位;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241件,增长38.3%,增幅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聚焦:早在2004年,合肥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2009年,安徽列入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2011年,合芜蚌试验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之后我国第四个自主创新重点区域。在全面总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我省提出把“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攻坚“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2013年1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安徽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安徽成为继江苏之后全国第二个创新型省份试点省。

从试点市,到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在创新“引擎”驱动下,安徽正奋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惊人一跃”。

实施

政策高标准 投入高强度

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加快创新型试点省建设的进程中,安徽省着力发挥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杠杆”作用,各项补助奖励政策直接指向企业,推动安徽加速向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

镜头: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华恒电子已经从一个为大公司开发软件的小公司,发展到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品牌为一体的知名企业。“企业犹如树苗,健康成长离不开政府营造的优良成长环境。”公司副总裁章晓军说,为了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问题,高新区通过国有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方式,以知识产权抵押办理了贷款手续并降低保费,公司近年来通过两项专利已成功贷款逾一千万元,有力弥补了企业发展阶段性的资金缺口。

在支持龙头企业创新的同时,安徽还积极搭建集成果展示、交易、转化、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提供一方沃土。成立才一年多的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已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合肥工作站等十余个服务子平台,实现“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其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集聚2000余套(台),有近千家企业使用了共享资源。

数据:在安徽省科技厅印制的一份《科技创新政策目录》上,列出了安徽近几年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人才队伍等方面出台的9大类76项政策措施,项项都是真金白银。政策发力,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安徽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目前,全省开展研发活动的各类企业达2489家,共建立研发机构2959个,投入研发人员13.9万人,投入研发经费280.1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254项。2013年,全省有3500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23万件,企业数和专利数分别较上年提高45.8%和83.1%,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6.4件,较上年提高1.4件。

聚焦:今年2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等6项配套文件(简称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出台,围绕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打出了政策“组合拳”。

其中,“1+6”政策突出将合芜蚌试验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拓展到全省。今后,对由企业主体投入建设,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市(或县)分别一次性奖励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对企业购置研发关键仪器设备,以及“走出去、引进来”建设研发机构、建立新型产学研载体,政府都将给予补助。在资金保障上,设立了每年10亿元的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创新型省份“1+6”政策落实,并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财政资金,使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总额超过20亿元。

改革

颠覆性改革科技管理方式方法

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交给市场。今年2月,安徽出台的创新型省份“1+6”政策体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全面取消行政裁量权,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由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说了算,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镜头: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综合主楼“未来中心”展厅里,各种前沿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大部分已受到市场和资本的青睐。这是个“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单位”,但建院仅一年,就入驻400多名工程硕士,吸引了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20多家创新联合体。作为安徽乃至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中科大先研院建立之初就“不走寻常路”。“科研院所过去是事业编制、财政拨款,科研人员容易缺乏创新动力。”中科大副校长陈晓剑说,先研院打破体制温床,无编制无预算,创新人员和成果只有被市场认可,产生价值,才能生存。

从事绝燃材料研究的陈林博士和他的团队,就是我省创新激励政策的受益者。三年前,他们与合肥一家企业联手成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在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里,陈林所在单位——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技术股占到了四分之一,根据股权分红激励政策,合肥物质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了陈林团队。眼下,这项保温性能高过现有保温材料10倍左右的新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未来面对的将是庞大的国内外市场。

数据: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出强劲活力。在改革推进上,“1+6”政策加快推进落实,已在全球范围对接高层次人才团队140个,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9人,总数达158人,居全国第7位;新获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5项,总数达22项。在全省4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络员制度,指导制订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具体贯彻意见。探索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7个市出台建设方案,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主引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滁州家电研究院等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成为科技中试、人才聚集、企业孵化的中心。

聚焦: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安徽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省首轮改革的重点任务。从科技计划体制到项目支持机制,从经费管理体制到评价补助机制,从推进工作体制到上下联动机制,安徽对过去科技工作推进、支持、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突破性改革。

在推进科技管理改革上,重点突出“四个转变”(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全面取消申报、评审、审批,取消行政自由裁量权。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工作上重下轻“倒三角”问题,建立了“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责任体系,强化市县推进主体责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和省相关部门,形成上下联动推进的合力。“通过改革,科技部门的权小了,事多了,责任大了。 ”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说,“政府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上。此外,在某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

推进

多想创新指标实现“开门红

从合肥京东方的技术中心到联宝电脑的重点实验室,从汽车、家电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企业已经成为安徽技术创新的主体。仅这两年,400多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撬动的产业投资就达1300亿元以上。

镜头:近期,芜湖市出台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若干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采取参股投资、股权激励、项目补贴、发债补贴、贴息补助等方式,以“真金白银”支持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此外,市里还将该类产业投资项目考核系数加大到一般工业投资项目的3倍至5倍。

去年底,省发改委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合芜蚌马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试点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和咨询,进一步明确了新型显示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各市定位。有了顶层设计,2014年我省新型显示产业将重点突破3D显示技术,促进京东方10代生产线和康宁显示玻璃基板项目落地,争取产能和竞争力成为全国第一;机器人产业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核心技术,洁净机器人、埃夫特10000台机器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行,产业链初步形成。

数据:创新主体活力迸发,让安徽在创新发展方面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1—5月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35.4%,较上年底提升0.2个百分点。量子通信南北干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7家,总数达2264家,成为省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申请、获授权发明专利同比分别增长74.8%和31.6%,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7、第8位。

聚焦:随着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深入,各项政策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门槛低了,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上来了。

依托骨干企业,安徽研发出新能源汽车、CVT汽车变速器、1600吨数控液压机床、智能语音、重载车轮、低温余热发电、煤矿安全、大功率LED芯片、汽车覆盖件生产线成套装备等一批牵动性强的新产品新技术,涌现出奇瑞、江淮、丰原、海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自主创新典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埃夫特机器人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制造领域的空白。合芜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芜马合工业机器人、合芜马工程机械、蚌埠生物、亳州现代中药、马鞍山铁基新材料、滁州电子信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激活自身优势,提升内生动力,形成支撑安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