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合肥“河长制”将实现全覆盖

10.05.2017  01:13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2013年以来,合肥铁腕抓水环境治理,实施“河长制”,一面开展沿河截污,一面开展清沟清渠,生态修复,美化城市河流、环湖环境。目前,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有了很大进展。与“十一五”末相比,巢湖水质由Ⅴ类好转为Ⅳ类,环湖生态环境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勇担当,河长制责任到人

据介绍,2013年,合肥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工作,实施范围包括南淝河、二十埠河、兆河、滁河干渠等18条河流,以及合肥市、巢湖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15年,进一步延伸河长制范围,将市域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各县(市)、开发区党委(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为辖区范围内河流的“河长”,对河道的日常管理、水环境持续改善和跨界断面水质达标承担领导责任。2016年,加大工作调度力度,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统一调度。 同时,合肥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合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合肥市河长制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印发了《合肥市各县(市)区、开发区河长划分表》,规定“河长”5项具体职责。建立问责机制。合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联合印发《合肥市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定对未完成水质改善和排污口整治目标、未完成规划项目年度计划等“河长”给予诫勉谈话等8种不同形式的问责。严格落实考核规定。市政府印发《关于2015年度河长制管理工作考核结果的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2016年,河长制开展情况纳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统一考核,提高在政府目标考核中的权重。

  讲策略,“一河一策”解决问题

据介绍,合肥境内河流较多,城乡河流环境差异较大,必须通过持续“走河”才能掌握基本情况。每条河的河长将“走河”纳入日常工作,摸清造成水质污染的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状况,建立“一水一档”,以文字、图片和表格形式建立档案,包括河道基本状况、水质及水环境状况;制定“一河一策”,包括综合整治措施、长效管理措施、治理工作安排等。2015年,市环保局、市环湖办、市建委地毯式排查十五里河污染源,共发现280个问题,梳理出十五里河存在的六大类问题,并针对性地编制治理方案。 目前,市级已编制完成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等4条水体达标方案,各县(市)区、开发区也对辖区河道或支流制定水体达标方案。方案根据流域特点,分别提出污水外调、生态补水、沿河截污等近期工程及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城市初期雨水处理等远期措施。 不止步,“河长制”将实现全覆盖 “河长制”实施4年来,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有了很大进展。与“十一五”末相比,巢湖水质由Ⅴ类好转为Ⅳ类,由中度富营养好转为轻度富营养,全湖营养指数从60.8下降到54.4,环湖生态环境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河流河岸脏乱差基本得到解决,河流环境旧貌换新颜。2016年,全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共120余条,整治排污口225个,清理河道两侧垃圾点1114个、河道违规开垦面积14.5万平方米、河道(沟渠)清淤562公里,取缔畜禽养殖点371个。市级投资7500万元,建成了1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用科技手段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时,不断完善河长制长效机制,河道环境管理及水环境治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根据国家部署,今年,合肥将全面部署新阶段“河长制”工作,实现“河长制”工作全覆盖。年底前,建立新的市、县市区、乡镇、村居河长体系,并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