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搞调研?

06.06.2014  11:26

  1930年5月,为了解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毛泽东在寻乌邀请教师、店员、小商贩等各阶层人士,展开了为期20多天的广泛深入调查。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一文。

  悉数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调查的目的很明确。了解城市的商业状况,弄清楚土地分配中的富农与地主的问题。二是调研的次数多。在井冈山的短短两年零四个月时间内,就有《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等。三是调查的人员广。在寻乌,有城郊乡苏维埃主席、教师、店员、杂货店主、商会会长、小商贩、县衙门钱粮师爷、前清穷秀才等各阶层人士共11人,最后还开了一个总结调查会,请了四五十人到场。并将自己认为还不够清楚或把握不准的地方一一提出,请大家核实补充。四是调查的时间长。仅寻乌调查会就开了10多天,每次调查会,毛泽东亲自主持和记录,热情地接待每一个与会者。五是调查报告详实、真实。一份寻乌调查,就有近10万字,连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娼妓行当及嫖娼客身份的变化,毛泽东都调查得明明白白。他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他还尖锐地批评当时党内存在的那种不研究中国的国情,而把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本本主义”现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毛泽东也感到此次调查还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还有在旧有土地分配上面,没有把富农、中农、贫农的土地分开来讲。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没过多久,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他又进行了补充: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而正确的调查靠的就是深入群众。至此,深入群众搞调研,成为苏区干部始终坚持的好作风,并成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克敌制胜的法宝。

  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决策要做到科学,符合实际,符合群众的意愿,就必须倾听来自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这就需要有持久不断的“活水”。

  时下,一些调研经常遭遇这样的窘境: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想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却尽是一些能说会道的背“标准答案”;想解剖“麻雀”研究问题,却只参观一些“示范点”、“富裕户”。“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不少基层干部正是摸透了、号准了一些领导干部心之所想,投其所好。这种调研,任人摆布,徒有虚名。从表面上看是基层有人弄虚作假,但根子却是一些同志下基层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雨过地皮湿。

  到哪调研?找谁调研?怎么调研?这里头颇有门道。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善不善于调研,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可以说,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看起来费时、吃力,但却是最科学实际的方法。否则,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懵”,问题就易“抓瞎”。

  调研贵深。倾听群众心里话,号准问题的脉络。不能偷懒、嫌麻烦、图省事,对有些事假装看不见。或者不去现场,而是根据刻板的成见去想象,或者根据逻辑去抽象地推演。只有啃骨咬筋“深”下去,才能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研贵实。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既要倾听真民意,更要倾听那些沉默者的声音。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紧抓不放,做到不了解情况不发言,没有调研不拍板。

  今天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眼睛向下,深入、唯实,缜密、深度地加强调查研究,使之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经常事、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