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聚焦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学校声誉

15.02.2015  16:29

 

      作为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学校,合肥学院充分发挥与德国高校多年的交流合作优势,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从学校实际出发,把德国应用型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本土化,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实效,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出一条办学新道路

 

      2003年,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实质性合并,拉开合肥学院发展的大幕。回想合肥学院成立之时,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大发展的开端,全国一大批专科院校,包括师范类院校都加入了专科升格本科院校的行列,这批升本的院校后来被教育部称为新建本科高校,合肥学院也不例外,作为一所本科招生没有断线的学校,大家时常又称合肥学院为“本科新建”。       新成立的合肥学院如何发展,是校党政领导班子考虑的头等大事。是沿着老牌大学发展的既有道路,还是另辟蹊径走新路?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经过数次讨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照搬老牌院校的发展之路。为此,在校内还掀起了全员思想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合肥学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转型,办出自己的特色,走新路。       在充分调研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多年对德合作的优势,认真分析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理念,“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在认真思考和讨论中破茧而出。这种办学定位一度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质疑,但任性的合肥学院人并没有受到质疑的影响,认准的路就一定走下去,而且说干就干,于是,围绕办学定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应运而生。       改革不可心急,思路能出一箩筐。为了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定的效果,学校提出了“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项目推动”的改革总体思路。于是开设导论课、开展认知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实施N+2过程考核、实验教学小台套大循环、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模块化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育人、嵌入式实验室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等措施在合理的改革程序中一步一步展开,并且将这一系列教学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再完善。       改革需要付出,付出就有收获。2009年,学校《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组对该成果进行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很多原创性,开创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说明了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了教育界的充分认可。如果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学校改革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那么,《突破学科定势 打造模块化课程 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项目获得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证明了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全面的成功。获奖是一个方面,学生受益才是最终的目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我校学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无论从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还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奖都无可厚非的证明了这一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在省内产生了共鸣。2008年12月,在安徽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省内14所高校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合肥学院被推选为联盟的常任主席单位,做好联盟高校的工作安排,至今,联盟高校的数量拓展到 19所。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以及教育部两个调研组先后来学校开展调研,总结合肥学院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形成了《关于合肥学院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报告从17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合肥学院的办学经验,并就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许多建议已被吸收到高等教育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和文件之中。同年,合肥学院作为两所试点院校之一接受教育部的评估指标研制,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很多做法都列入了第二轮评估的指标体系中,特别是我校2003年确立的办学定位中的“地方性”和“应用型”已经成为4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由学校标准变成为国家标准,引导新建本科院科学定位,分类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2012年7月,教育部评估中心“深入学习评估新方案,努力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场会落户我校,来自全国89所新建本科高校的380多位代表云集我校,深入我校11个系部,现场听取各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果,值得学习借鉴。学校还先后成功主办或承办了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其中,2014年11月承办的第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吸引来自中德近百所高校和企业的400多位专家与会,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特邀报告中指出,合肥学院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深度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其他高校的学习。同时,在本届论坛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我校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单位。         与此同时,来校学习交流的国内高校也络绎不绝,2009年至今,全国330多批次高校、3500多人次组团来校专题学习交流,既学习了我校的成功经验,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做法。近年来,我校领导多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新建本科院校校长书记培训班授课,推广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此外,学校一批专家学者也纷纷被邀请在国内重要教学研讨会和其他高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合肥学院成功转型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合肥学院的社会声誉,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       2009年 5月 8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则通讯,题目是《就业---起点就在育人时》,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反映的是合肥学院改革前一阶段的真实写照。2014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题为《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的报道,通篇8000多字,全面报道了合肥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的成果。同时,该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评比中入选5个特等奖之一。据统计,近5年来,国家级纸质新闻媒体38次报道我校的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经验,3篇文章入选新华社动态清样,并获中央领导的批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也给学校带来许多令人骄傲的头衔。目前,学院是国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中德合作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等。       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我校的毕业生成为“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同时,学校也倍受考生和家长青睐,成为高考二本院校的首选。       12年来,合肥学院用行动诠释“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成长历程,用成果证明“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科学定位。曾经摸着石头过河,而今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沉淀历史,蓄势待发,合肥学院正朝着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又一目标行进。(党代会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