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畅谈应用型高校建设
——省人大代表蔡敬民:应用型高校要少一些“论文教授”
2017年1月16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合肥召开。1月17日上午,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到合肥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强调,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作为、再创佳绩,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多作贡献。
省人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蔡敬民作了专题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要提前谋划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
蔡敬民介绍,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目前已上报至国务院,等待批复。他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前谋划: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工作组,统筹各项工作;参照中科大先研院模式,尽快落实基地建设所需的100个管理、技术、教辅人员编制;希望省财政将配套资金列入分年度预算。同时,希望省民政厅在基金设立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安徽应用型高等教育起步早、效果好,教育部正在总结推广“安徽现象,合肥模式”。为此,蔡敬民也提出了三点建议。
他说,应用型高校要继续下沉,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围绕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创新发展。以瑞士为例,很多工程中心、分析检测中心都是建立在应用科学大学。这些学校的科研项目来自企业,政府和企业各给予50%的资金支持,高校、企业共同研发,成果直接使用,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另外,为了提升服务区域创新能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技创新,我们也建议政府将师生比从目前的20:1调整到16:1。
蔡敬民还提出,给予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更多的自主权。应用型高校有自身的办学规律,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需要大力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师资。在德国,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经过考核就可以进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担任教授。而我们从企业引进教授级高工,职称却难以对接。目前,更多还是论文教授。建议给予高校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也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会上,凌云、金成俊、黄群英、路军、姚和平、陈长贵、顾琴芬等代表先后发言。大家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李锦斌认真听取代表发言,不时与代表互动交流,积极回应。
李锦斌强调,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综合优势越来越凸显,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要按照“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的要求,更好地引领支撑带动全省发展。要聚焦建设创新之都,以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一号工程”为引领,以“三重一创”建设为主攻方向,以突破创新瓶颈制约为关键任务,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和产业,着力在“两个中心”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要聚焦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力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着力在改革开放上取得更大突破。要聚焦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定位,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管理,着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取得更大突破。要聚焦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坚决筑牢公共安全网,着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突破。要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奋发有为,善破难题,着力在勇担当作表率上取得更大突破。
宋国权说,《报告》通篇贯穿了稳中求进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李锦斌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充分肯定了合肥工作的成绩,对合肥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寄予了殷切期望,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省会城市,我们要按照李锦斌书记提出的“五个聚焦、五个突破”的要求,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面,努力在全省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要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抓,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两个“一号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合肥答卷”。(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