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09.09.2015  23:54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对开发区发展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开发区载体作用,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全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全市开发区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一是在规划制定上,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强化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二是在项目选择上,舍弃与主导产业无关的项目,争取上一批有助于完善主导产业链的项目。三是在项目落地上,本着“专业、集群”的原则,相对集中布置,不断形成集聚新优势。四是在政策引导上,将有限的精力、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投入到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项目上。

  (二)强化园区建设发展的考核引导。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亳发〔2014〕8号),开展了2014年开发区园区转型升级考核工作(谯城经开区第1、市经开区第2 )。制定《亳州市2015年项目建设考核评分细则》,在发展成效、转型升级、节约集约、标准厂房(增加指标)四大方面设置考核指标,进一步引导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

  (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4年,全市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54亿元,同比增长14.7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50.67亿元。亳州经济开发区全年征收房屋30万平方米,征收土地5927亩;谯城经济开发区完成征地4450亩,拆迁26.95万㎡,新通扩区路网8公里。各园区扩建道路配套设施逐步到位。

  (四)全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一是积极推动谯城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目前申报方案省政府已于7月21日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二是积极申报全省战略性新兴集聚区基地。目前谯城经济开发区和市经济开发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基地已经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成为全省首批1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基地之一。三是积极申报谯城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城市。目前方案已报省发改委,待审核后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四是做好开发区更名工作。目前,我市所有工业园区均更名为经济开发区。

  (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14年,全市园区实际利用省外内资193.02亿元、增长8.67%。目前全市6家开发区入园项目总数达1101个,其中2014年新入园项目287个。永润生物科技、杭州亿多森科技、步长集团、佳华糖业、容大(双联)冷链物流及熟食加工、白云山和黄大南药大健康双产业基地、鼎基鞋材、安徽九洲方圆药业、天津医药集团中新制药、四川科健健康产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各开发区。

  (六)实施节约集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化,节约集约、保护保障”的原则,引导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目前,各开发区对企业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鼓励企业使用工业标准厂房,节约用地空间,2014年,全市5个省级开发区(不含亳芜产业园区)新建标准厂房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谯城经济开发区4.4万平方米、涡阳经济开发区5.6万平方米、蒙城开发区10万平方米、利辛经济开发区7.8万平方米。

  二、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园区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开发园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684.85亿元,同比增长31.32%;实现工业总产值433.35亿元,同比增长27.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5.31亿元,同比增长26.7%;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1.04亿元,同比增长28.35%;2015年上半年,全市园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35.77亿元,同比增长8.67%;实现工业总产值235.89亿元,同比增长15.19%。规上工业增加值52.08亿元,同比增长13.81%,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1.7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18.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3亿元,同比增长4.06%;

  (二)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2014年,我市开发区主导产业销售收入434.67亿元,占开发区全年销售收入的63.47%。亳州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以康美药业、九方制药等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业,以重庆啤酒、星家福食品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以兰必得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谯城经济开发区形成以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为代表的现代中药制造产业,以联滔电子、怡科电子为代表的电子机械产业,以五得利面粉、华海食品、曹操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涡阳经济开发区形成以三星煤化工、涡北煤矿代表的煤电煤化工产业,以财富康达等企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黑娃炒货、于氏德霖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蒙城经济开发区形成以江淮安驰、佳仕龙机械、兆鑫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和零部件加工产业,以大顺化纤、富士特为代表的轻工纺织产业,以宏健食品、雨润食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利辛经济开发区形成以恒盛食品、良夫工贸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扬天汽车、凯盛汽车为代表的汽车改装和零部件加工产业,以富亚纱门、芳泽服饰为代表的丝网服饰产业。

  (三)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全市开发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6.45亿元,同比增长34.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72%。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园区销售收入的比重达 0.99%,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上半年,谯城经济开发区签约入园项目9个,合同资金20.8亿元;蒙城经济开发区新签约入驻项目10个,总投资14.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5000万以上项目4个;涡阳经济开发区签订正式投资协议项目13个,总签约金额15.32亿元,其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3个,分别为修正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慈溪市徐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健康饮品项目(5亿元)、江苏鸿典新型材料加工项目(4.5亿元)、香港新诚达服装加工项目(1.5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开发区转型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标准厂房建设进展不平衡。2015年,全市开发区计划建设标准厂房59.2万平方米。1-6月份,完成建设16.57万平方米,仅占年度计划28%;在建面积8.38万平方米,占年度计划14.45%。其中涡阳县、利辛县进度较为缓慢。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传统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粗加工型项目多、高附加值项目少。

  三是要素制约作用明显。企业融资贷款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和水平有限;新上项目土地审批周期长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高端技术、管理人员更是匮乏。建设用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对开发区发展的制约依旧明显。

  三、意见和建议

  (一)化解难题,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一是做好征迁工作,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积极创新,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微调的有利条件,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加快供地速度,优化资源配置,千方百计克服土地制约。三是精于挖潜,深入研究挖掘有关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和战略机遇,推进谯城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促进产业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推动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节约集约,推动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强化考核引导功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坚决遏制“占而不用、多批少用、改作他用”现象。要强化措施,完善土地出让合同,对不按时开工、竣工,投资额不达标的项目追究违约责任,切实保证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鼓励园区以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断强化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孵化作用,力争2015年全市开发区新建标准厂房完成40万平方米以上。

  (三)稳中求进,促进招商引资转型升级。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联系省属企业和央企,争取来我市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

  (四)精准发力,建设打造专业园区。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围绕我市现代中药、电子信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向专业园区集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突出、产业集聚力强的区中园。

  (五)集中财力,加大对园区发展的资金支持。一是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向园区倾斜。如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专项贴息资金,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开发区内和没有享受过皖北贴息资金支持的企业。二是尽快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贷款贴息、投资补助、参股等多种方式支持园区产业发展。

  (六)依托平台,全面提升为园区服务水平。依托园区企业服务机构等平台,围绕园区企业在项目融资、劳务用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各项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