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车头带”,脱贫“跑得快”

13.04.2018  02:20

     把产业扶贫基地建成“火车头”,通过示范引领,让贫困户在参与产业发展中获益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大别山深处,各类特色种养业基地别有一番景色。

  一排排菌棒矗立在岳西县冶溪镇罗铺村桑枝木耳种植基地的大棚内,村民们正在采摘新鲜木耳。 4月以来,贫困户吴琴琴每天都在基地干活,她一天能够采200多斤鲜木耳。 “孩子读书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以前收入少,在家门口的基地就可以挣到钱了,我不用再想着出远门打工了。 ”吴琴琴说。

  罗铺村桑枝木耳种植基地由中石化帮扶援建。2017年8月底启动实施,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产值。 “桑枝木耳成长期短、见效快,一期发展了10亩、12万棒左右,下一步继续扩展,扩大到30多亩、40万棒。 ”在罗铺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翀看来,桑枝木耳基地已经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基地。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我省各地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产业扶贫覆盖率大幅提升,脱贫产业稳步发展,一批贫困村建成特色种养业专业村,一批自种自养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

  在石台县矶滩乡塔坑村,村“两委”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安徽宜善农业科技公司和塔坑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瓜蒌种植基地面积近160亩,主要种植野葫芦和大樱桃。

  “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每年可获得每亩300元的保底收入,同时宜善公司每年将盈利收入的10%给贫困户进行分红。 ”村干部张方高介绍,瓜蒌种植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模式。

  特色种养业基地在取得显著的脱贫实效的同时,也存在贫困户参与度不高,利益链接机制不强等薄弱环节。对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负责人表示:“要把产业扶贫基地建成‘火车头’,通过示范引领,让贫困户‘买得起票’‘上得去车’,尽可能在参与产业发展中获益。

  聚焦经营主体,培育产业扶贫“领头雁”,让企业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

  今年,各地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春节攻势”,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行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金寨县吴家店镇古堂村,依山傍水的徽派建筑和猕猴桃基地交相呼应,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贫困村。在华润集团的支持下,原本偏僻的小山村成了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希望小镇”。

  “要让小镇形成造血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润五丰(金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流转的1000亩土地中已有600亩完成种植,其中100亩猕猴桃示范园于2016年挂果,小镇种植的有机红心、黄心猕猴桃是猕猴桃中的优质品种。未来,将通过华润集团旗下华润五丰的销售渠道进入华润万家、华润苏果超市等终端销售。

  记者观察到,越是产业单一的贫困地区,越需要以创新精神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并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可持续的帮扶举措。

  在潜山县痘姆乡仙驾村,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大规模发展产业基地。该村通过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建立了集瓜果采摘、苗木培育、销售和农技指导为一体的水果基地。仙驾村负责人表示,在扶贫干部的协助下,去年一个月内就完成了500亩的土地流转。目前,带动周边群众1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40名贫困户。对于有意愿自己发展的贫困户,企业还将组织培训学习,更好地帮扶他们发展水果经济主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省利用112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贫困户流转土地、销售农产品、务工就业。

  “聚焦经营主体培育产业扶贫领头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动贫困户选择产业、技术应用、产品销售、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尽可能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 ”在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负责人靳贞来看来,通过龙头企业建好产业基地,关键是让企业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既给企业创造发展条件,同时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中找到位置。要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帮扶等举措,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贫困村建设产业园区或基地,为贫困群众打造“造血”的载体。

  创新使用财政资金,让企业能够“蓄水”,让贫困户生产“得现金”、务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利

  近年来,我省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等,设立财政奖补项目,制定补贴目录,对特色种养业项目进行奖补,激励、引导、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基地,帮助贫困户在特色种养业中增收。

  “村里实施‘金菜地’脱贫工程,对我们这些贫困户来说是件喜事,每个贫困户在年底仅此一项可以获得保底收入2000元,另外还有年终分红。 ”七旬老人宋先文是和县香泉镇大宋自然村贫困户,提及村级专业合作社他就赞不绝口。

  和县种植蔬菜44万亩,年产值达23亿元,享有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园子”美誉。去年以来,该县开始实施“金菜地”产业扶贫工程,县财政对全县11个贫困村每村投资100万元左右,新建1个蔬菜基地。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现在全县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均成立了村级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所有贫困户为社员。以贫困户为主体、“一村一业一社”为依托、蔬菜经营主体为带动,通过托管经营和合作经营的模式,实现种一亩蔬菜,带一户脱贫。

  据介绍,和县对所有贫困村蔬菜基地以托管经营为主。托管经营就是合作社将建好的蔬菜基地托管给蔬菜经营主体经营,所得收益主要来源于经营收益、资产收益两部分。经营收益由经营主体和合作社按8:2进行分红,资产收益由经营主体和合作社按2:8进行分红,合作社收入中可分配部分的40%分配给村集体,60%分配给贫困户。

  财政资金是建设产业扶贫基地的主要来源。 2018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67.2亿元,较2017年增长11.6%,重点增加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投入。 31个贫困县和六安市叶集区整合涉农资金规模初步测算超150亿元。

  部分地区创新使用小额扶贫贷款发展产业。望江县太慈镇通过组织15个村吸纳207户贫困户为组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股成立太慈经济发展公司,以小额扶贫贷款为入股资金,与安徽丰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食用菌(草菇)产业扶贫基地,探索出“光+农”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适当使用贫困户的扶贫贷款、扶贫资金等,作为股金投入到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里,让企业能够‘蓄水’,也能让贫困户的生产‘得现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负责人说。(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