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产业“从无到有” 合肥工业总量位居全国省会第9

03.01.2018  19:15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当前, 合肥 工业正站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的新起点上,合肥工业创新转型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合肥将以奋力在全省“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为指引,重点实施工业强基突破、智能制造推进、品牌质量提升、绿色制造推广等“八大工程”,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人才高地和服务环境,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随着2017合肥企业50强发布会暨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召开,合肥企业50强榜单正式出炉。即日起,江淮晨报与合肥市经信委、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合肥市企业联合会联合推出系列大型策划“十九大精神与我们这一行”,聚焦合肥企业50强,试图描绘合肥经济发展未来新蓝图。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系列金光闪闪的招牌,都属于一个城市——合肥。

2017年4月,合肥获批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式成为制造业“国家队”成员。这既是国家和省赋予合肥探索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迈上中高端的重大使命,也是合肥借势推进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2017年12月26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当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合肥又再次入围。转型升级、蓄势向前,近年来,合肥工业用“稳增长”实绩交上了一份有说服力的答卷。

合肥工业已分布200多个门类 你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是“合肥造”

你用的,大到笔记本电脑、家电,小到一瓶洗发水、一个保温杯;你穿的,大到一件羽绒服,小到一件背心……我们日常 生活 中所需要的种种,都已可以用“合肥造”。

在产业布局上,合肥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城市,产业门类齐全,特色明显。“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2017合肥企业50强名单来看,50强企业的经济总量每年都有所提升。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到5261亿元,增长6.9%。”合肥市企业联合会会长谢刚说。

事实上,“合肥造”不仅仅只是种类齐全,家电、装备制造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 汽车 产业成为合肥四个产值超千亿产业。新能源产业呈现集聚效应,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初步确立了全国领先优势。在先进制造业中,合肥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城,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突破6000万台套,居全国首位。

合肥还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城,是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重装变压器、锻压装备生产位居全国前列。合肥是汽车城,是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合肥在语音、光伏、新能源领域都各有突破。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省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光伏产业获批“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城市”,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光伏第一城”,新能源汽车产业获批“国家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推广应用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 多个产业“从无到有” 工业总量已位居省会第9

回顾合肥工业经济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工业立市”四字战略始终是主线。

近年来,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复杂多变,合肥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

“合肥建立了强化工业运行、工业投资、工业融资联席会议三大调度机制,建立重点产业‘十个一’推进机制,完善政策创新协同体系,形成了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五年来,全市工业总产值每年上一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1%;规上工业总量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全省5.3和1.4个百分点。”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6年,全市工业总量位列全国省会第9,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台阶,全部工业占GDP比重达40.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2%。2017年更成为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就是对合肥多年来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检验和肯定。

“在产业格局上,合肥始终是构建以战新产业为先导、高新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特别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坚持‘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走好‘引进、培育、示范、支持’四步棋,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在全国确立先发优势。”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实现了多个产业“从无到有”、“小题大做”的故事。这才有了京东方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联宝电子、晶合12吋晶圆、康宁液晶玻璃基板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户投产。

目前,全市存量企业中有70%是通过招商引资引来的,提供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固定资产投资的60%、地方税收增量的50%。合肥已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之都”、“中国家电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光伏第一城”、“中国声谷”、“中国IC之都”。

去年前11月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上升9%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专项基金、政策已出台

多年的耕耘,合肥工业如今迎来收获。

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技改投资分别超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五成和六成,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去年,合肥市还编制了《合肥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2017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含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0多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工信部已批复“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规定动作要求,合肥市完成了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启动大会、细化分工方案、设立专项基金、出台专项政策等5个规定动作。特别是成立高规格试点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启动大会,进一步向全社会释放“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的坚定信心,进一步营造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的浓厚氛围。

此外,合肥市还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领域和重大专项,加强产业政策导向研究,形成省市错位扶持、协同发力、共同支持的政策支持体系,为476个企业(项目)争取到近4亿元制造强省建设资金支持。结合省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送政策进企进园”、“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政策进万企”等专项活动开展,通过编印手册、专场宣贯等方式送政策上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宣贯覆盖全部规上企业。本着简便、快捷、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兑现流程,加快兑现进度,已组织5批次工业政策资金申报工作,兑现执行8.78亿元专项资金,受惠企业853户(次)。牵头18个部门制订并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10条”,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用能、用地等的“组合拳”。持续发布“合肥造”精品,74户企业的179个产品入选第三批“两创”产品目录。

合肥大企业实现技术中心全覆盖 有3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居省会第一

“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制约工业平稳运行的新旧问题交织,共性和个性问题相互影响,面上和点上困难相互叠加,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构方面,新旧动能接续尚需时日,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开始破题,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缺乏后劲;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减弱,战新、高端产业新的增长点尚在培育。”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海鹰告诉记者。

为此,合肥市坚持企业主体、坚持服务企业,强化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全市大企业实现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占全市总量的七成,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近30%。世界最大吨位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X射线口腔CT诊断机等一批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

在服务企业上,合肥采用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政策工具,“真金白银”扶持产业发展,近3年财政资金累计投向制造业企业近100亿元。

围绕聚焦发力重点领域,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太阳能光伏、语音、新能源汽车专项产业政策,采取鼓励投资、支持研发、促进应用、建设平台等方式,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培育、集聚、壮大。

“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尊重企业家劳动创造的一贯传统没有变,继续加速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没有变,并始终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只要企业继续坚定发展信心、真抓实干,一定能迎难而上、收获更好的成绩。”李海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