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专题报道之五】知行工程:奉献青春力量 行走志愿路上

10.01.2020  21:01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寒冬酷暑,总有一群“小马甲”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他们化身环境“清洁员”、文明“宣讲员”、会场“引导员”、平安“守护员”……他们散播爱的火种,引领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新时尚。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鼓励学子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9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了长期志愿服务基地68个,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2万小时,注册志愿者人数达一万五千多人,每年数千名志愿者参与百余项赛会服务和社团志愿服务,践行志愿精神,彰显了合院学子风采,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共建文明校园 争当文明先锋

我校长期开展共建文明校园志愿者专项服务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2年。自2015年来,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和各学院志服队、公益性社团,开展“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创意海报大赛、征集手绘标语、 “垃圾分类,节能环保”主题等活动,加强文明环保行为教育,践行主人翁精神。



学雷锋在行动 树立榜样力量

每月“三·五”学雷锋月期间,我校各学院志服队通过多种形式线上线下宣传雷锋精神,选树公益服务十佳榜样,树立学习楷模。开展志愿者知识竞赛、公益海报设计、雷锋校园公益行、食堂光盘行动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艺术进社区 共建和谐社会

我校各学院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主动联系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定期送艺术进社区,宣传环境保护、疾病预防、安全知识、法律常识,共创和谐社区;长期开展社区“四点半”爱心课堂、义务支教,关爱孤寡老人,为社区居民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帮助社区居民维修电视机、电脑等家用电器。



筑梦远航 爱心助学

为助力脱贫攻坚,2015年起我校青志联、各团支部、公益社团开展“筑梦远航爱心助学”帮扶认领活动,与泗县陡张村、惠庙村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专项活动。通过与社区、中小学联系,募集社会资金、闲置衣物等方式,整合学校有效资源,定期回访,送去爱心物资衣物包裹等数千件,形成长期持续的帮扶体制,搭建校内外扶助一体化平台,从而做到精准扶贫。此项目获得省市志愿服务评比多次奖励。




三下乡”暑期实践 奉献青春助梦起航

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以重点团队、一般团队和实践小组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走进农村,深入社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环保宣讲调研等活动。由各学院分团委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老师共同担任团队指导老师。通过实践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增进了对基层和对社会的认知。




微微之行 凝聚爱心

我校“微爱”团队连续六年暑期赴四川绵阳开展志愿活动,克服艰苦条件,齐心协力进行义务支教,希望通过微爱之光带给他们光明和快乐。由于志愿活动开展地为偏僻乡村,每年志愿者们都需要面对水土不服、饮食不适等问题,但大家毅然坚持,克服困难,不忘初心。同学们优异的表现得到组织方和当地政府、家长和孩子的一致好评。



无偿献血进校园 奉献大爱暖人间

高校一直是重要的无偿献血德育基地,师生是参与无偿献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我校对无偿献血工作极为重视,每年开展“无偿献血进高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无偿献血,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大爱回馈社会。每年有两千多人无偿献血,献血量年均35万毫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增进了学生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增强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我校曾获全国和安徽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省市志愿服务评选优秀组织、优秀项目奖,无偿献血优秀组织奖等多项奖励。我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合院学子的磅礴青春力量。




(团委 宣传部)